◆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8周年纪念日
◆听四位国外学者,聊聊他们眼中的孔子与中国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赵新兵 邓卫华 萧海川 孙晓辉 魏圣曜
46,21,14,1……
这看似不相关联的一串数字,都与一位中国哲人有关!
1978年,46岁的新加坡人曾繁如回到祖籍地中国,沿着珠三角、长江一线、中国西北角游历一番,并首次到访小城曲阜;那一年,21岁的娜杰日达·拉祖姆科娃就读于莫斯科国立大学;14岁的加拿大人贝淡宁正在上中学;1岁的孟巍隆尚在美国旧金山的襁褓中。
39年后的2017年,耄耋老人曾繁如是山东曲阜儒学新院的创始人兼院长,拉祖姆科娃已在曲阜师范大学工作4年,学者贝淡宁受聘成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孟巍隆担任了知名学术期刊《文史哲》的英文版副主编。
四人四国,命运的四条红线,就这样从南洋、欧美汇聚到中国山东这个“孔孟之乡”,吸引他们的,则是那位诞生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中国哲人——孔子。
【开头迥异的结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与中国、与孔子的结缘,四位“洋夫子”有着迥异的开头。
曾繁如1932年出生在广东。5岁那年随父母远下南洋躲避战乱,曾先后当过电台双语播音员和公务员,后经30多年奋斗,成为东南亚的船运大亨。尽管故国已是童年记忆里模糊的背景,但曾繁如知道自己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在遍历欧美诸国、历经商海沉浮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愈发景仰,也倍加在意自己作为“宗圣”曾子第76代裔孙的责任。在他看来,尽管美国商科发达,但在商德这方面,中华文化有很多值得美国商业教育借鉴的内容。
拉祖姆科娃来到中国,得益于俄罗斯秋明国立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的友好合作。双方结为友校后,互派教师交流访问,已历时12年。精通古希腊语等6门语言的拉祖姆科娃,于2013年赴曲阜师范大学任教,是秋明国立大学派到这里交流的第四任教师。但在她看来,她与中国的序章多年前就已写下。
“我对孔子的最初印象,来自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时候。我知道孔子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样伟大的古代思想家。”拉祖姆科娃说,但那时并未深入研究孔子,孔子对她而言,只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来自遥远中国的文化象征和符号。
《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山而生孔子”。来到中国后,拉祖姆科娃独自一人探访了位于尼山的夫子洞——传说中孔子诞生的地方。“走进夫子洞的那一刻,我似乎与孔子亲近了许多。”拉祖姆科娃说,自己所仰慕的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位孔子爱好者、教育家,在当地享有“俄罗斯孔子”的美誉。托尔斯泰曾在自己的庄园里,开办一所“有教无类”的学校,亲自撰写教材,让孩子们懂得仁慈、同情与善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位大文豪坚持不吃肉,光着一双脚像农民一样在田地里干活。
“贝淡宁”,是DanielA.Bell的中文名。这个音意俱佳的名字,来自他的中国妻子。这段跨国姻缘也是他中国故事的开头。“小时候的我,对中国并没有太多印象。那时的中国,对我而言是‘异域’。我想象中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他乡。”贝淡宁说,他对中国最初的兴趣,源于他的华裔妻子。1989年,两人在牛津大学相识,次年喜结连理、相伴至今。因为希望能与岳父母及来自中国的亲朋顺畅交流,贝淡宁开始学习中文。
“我的同学老乡,很多是从中国移民过去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出于好奇心,我会问问他们用中文怎么说hello,怎么说howareyou,怎么数数,他们就这么慢慢地教会了我一些汉语。”在孟巍隆这里,是旧金山众多华侨华人让他与中国文化结下最初的缘分。多年后回味这段经历,许多华侨华裔长期远离故土,汉语已不流畅。但他们确实给予幼年孟巍隆强烈的新奇感,让他发自内心地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大学后,孟巍隆主修西班牙语,并开始选修中文。当时,周围同学多学西班牙语、法语等,却罕有人学习汉语。孟巍隆觉得这是一种缺憾。于是一向喜欢挑战自己的他,干脆放弃学习西班牙语,转而专攻汉语。“像西班牙语、法语这些语言,在美国即使你学得再好,也会有好几百万人学得比你好,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白种人,能说一口地地道道的汉语,那是比较特别的。”孟巍隆说。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6488730.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