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禹城市董屯村农业产业园里的西红柿成了抢手货,单价也比年前增长了近3倍。不仅因为这里的西红柿品质好,而且它的成熟时机正好填补市场空期。村里高品质农业的发展,经营体系的成功,都源于驻村第一书记李桂发带领村委班子的引领。
连日来,禹城市莒镇董屯村农业园区天天挤满来买西红柿的货车。23日,驻村第一书记李桂发兴奋地告诉记者,“西红柿每斤涨到1块7毛五了,昨天还是1块6呢。”瞅准了春节后市场的空档期,董屯村大批正在成熟的西红柿,成了客商的抢手货。
2016年4月德州市科协干部李桂发到董屯村挂职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一年多的时间,村里铺上了柏油路,街道直了、敞亮了,几个村办加工厂也办的有模有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3个贫困户也已脱贫。
脱贫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是李桂发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识到,只有在农业产业上有突破,才能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李桂发和村委班子形成共识:要彻底改变玉米小麦的传统种植,转向高品质、高效益的温室绿色蔬菜种植。村里农业园区建设很快提上日程。园区定位高品质蔬菜种植、深加工、农业体验式旅游,融合一二三产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
项目启动,难题也随之而来。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大棚施工,克服一个个困难,园区很快初具规模。其中,如何吸引村民入社,承包大棚是凸出问题。李桂发瞅准村里外出打工的年青人,只要有回家探亲的就找他们谈心。
程凯一直在哈萨克斯坦的金矿打工。回家时看到村里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和李桂发交谈,对家乡美好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决定留在村里创业--搞大棚种植。像陈凯一样,村里很多年轻人在李桂发的影响下纷纷回到了村里。
接下来,种什么?如何种?怎样让习惯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村民适应绿色蔬菜生产?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关键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李桂发领着村民们外出去学习参观,请专家技术人员来村里讲课指导。后来,干脆在村东头儿建起了田间大讲堂,聘请农业专家定期来这里给村民培训。
西红柿通常9月份载种,好赶在春节前上市。经过征求业内人士意见和缜密的市场调研,李桂发决定11月份再开始栽种西红柿,比别的地方晚整整两个月。
天气寒冷,弱小的西红柿苗半月不见生长。这让从未接触温室蔬菜种植,本来信心就不足的村民充满了质疑、焦躁。
村民程凯说,“一开始长得很差,苗根本不长,所以一生气想拔掉。”起初,李桂发心里也没底儿。但他坚信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是对的。
几个月过去,现在大棚内生机勃勃,正在成熟的西红柿又红又大,长势喜人。正如李桂发所料,春节过后,西红柿市场出现了空档期。指着成片的大棚,李桂发信心满满。“现在西红柿周边都没有了,只有我们这里的30个棚有。所以说大批量的客户都往我们这里涌入。价格也高了,年前西红柿才6、7毛钱,现在增长一块了。”
董屯村农业园区去年开始建设,现在已有30多个大棚建成投入生产。村民们看着成串的西红柿也是满脸的笑容,“效益挺好的,个头儿也挺大的。基本上没有残果,这一茬差不多收入10多万吧。”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7189036.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