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5月7日讯(山东商报记者 刘云鹤 实习生 都亚男)68岁的徐光祥是济南市明式柴木家具的第六代传人,从小学做木匠的他掌握着30多种榫卯技艺,其中三碰肩、破头榫、大接茬等技艺已经少有人会。在2013年,他的这手绝活还入选济南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传统手工技艺项目。
这些年来学习这门手艺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坚持下去的却一个都没有,这让他感到惆怅和无奈,随着年龄的增长,徐光祥做起木工活已经越来越吃力,但还是一直在坚持,他希望能够找到真正热爱这门手艺的人,不让传统手艺失传。
老木匠
一进巷子,就能听到锯木头的声音,顺着这声音找到徐光祥的家。
走进去,首先入眼的是各种各样的木材,院子西侧,有一个简易的棚子,这里就是他做木工活的工作间。初见时,徐光祥正在锯一块木条,旁边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桌面,还未完成。他戴着一副老花镜,头发已经花白,身穿一件淡灰色的夹克和一条深绿色的帆布裤子,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布鞋已经被磨破,露出了一只脚的脚趾头。
徐光祥是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人,今年68岁,他从小就学木工活,从18岁时正式开始跟着家里的老人学做家具。他不是普通的木匠,而是有自己的“绝活”,徐光祥做的是明式家具,他是济南市明式柴木家具的第六代传人。在2013年,他的这门手艺入选济南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徐光祥的这门手艺传自他的爷爷,如今一做就是50年。
他也曾经到工厂打工,做的也是制作家具的活,但厂里用的都是机器,出来的产品不精细,徐光祥不习惯也不喜欢。
“这是个精细活,做起来很费劲,比如我做这一套桌椅得需要20天的时间。”他指着眼前一张刚刷完漆的桌子说道,看着简单其实每一个边边角角都藏着特点,“这张桌子下面的横木条,在接近桌腿的位置有一个弯曲,除了美观,还起到支撑作用,而且避免坐时腿顶到横木上。”
手艺活
相比于木匠,他更愿意别人称他为手艺人,因为不是普通的木工活。
在徐光祥家中摆着很多已经完成了的家具,有八仙桌、圆椅、面条柜子等,看上去简约大气。他介绍,明式家具三大特点就是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明式家具是家具文化风格的代表。
徐光祥说,现在做家具用的木材主要是楸木、榆木、椿木,选择什么样的木材要看做什么家具。比如做凳子的话,就需要比较硬的木材,比如槐木,做书柜比较适合用楸木。他介绍明式家具最难的工艺就在榫的制作上,自己现在大约会制作30多种卯榫,像三碰肩、穿簧、破头榫、单榫、双榫、夹皮榫、大接茬等,很多现在都已经没人做了。“现在济南会做三碰肩的木工已经不多了。”徐光祥说,“三碰肩主要用在桌面两边与桌腿的结合处,是把它们固定住的一种工艺,既结实又好看。”徐光祥说,不懂的人看,就感觉拿着一把锯锯来锯去,其实学问很大,就拿大小来说,稍大点就放不上,稍小点桌子就会晃荡,举个例子就像卖猪肉,有经验的人一刀基本就能切个差不多。
“相传这门手艺是在元末明初山西移民带过来的制作技艺,经过漫长的发展,这种技艺逐渐融入了山东家具制作的很多工艺,如嵌丝、镂雕工艺等。”徐光祥制作明式家具几十年,他觉得和其他家具最大的区别就是看上去柔和舒服。
爱好与追求
在徐光祥的工作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有斧头、锤子、木钻、凿、铲、墨斗等。墙上挂着几把二胡以及一张乐谱,旁边还挂着大小不一的齿轮,虽是锯木工具却很像是留声机用的唱片。在这些东西的点缀下,工作室别有一番艺术气息。多年来徐光祥养成了习惯,每天清晨5点来钟起床开始干活,每当累了的时候就坐下来拉拉二胡,唱唱京剧。
“现在买这种家具的人并不多,很多人还是喜欢现代家具,所以这个也没有什么大的销路,平时也会给喜欢的亲戚做几套。”他说,这个活费时还不赚钱,一直坚持下去主要是因为爱好,“每做出一件家具来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它在我眼里不单是一件家具而是艺术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光祥的技艺日渐纯熟,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觉得可以做的更好一点,他说这并不是对自己要求苛刻,而在追求进步,“人总是得有点追求,不然多没意思。”
没留住一个徒弟
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坚持下去的一个没有,徐光祥苦笑道。
这门手艺很稀缺,物以稀为贵,有人对此产生了兴趣,也有人想学习这门手艺发财致富,徐光祥表示,毫不夸张地说,来学习的人不下百八十个,可是却一个也没留下,每当想起这门手艺将后继无人,他感到惆怅和无奈。
“这门手艺想做好,起码得练三年的基本功,这几年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想跟着学,但看看之后就默默走了。”徐光祥感慨,这是一个慢活,学起来慢,做起来慢,急于求成是不行的,“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不愿慢下来仔细学习,尤其是年轻人更不习惯这种慢节奏。”
他说,有很多人想用他赚钱,想赚钱的趁早打消这个念头,这就不是一个赚钱的活。之前还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自己创业明式家具觉得挺好,但是了解这个活并不能快速赚钱后就放弃了。徐光祥有两个儿子,两个孩子都会一些,他一直想让孩子传承这门手艺,但他们都不愿意做,因为既费体力,又不赚钱。“之前村里还有一些人跟着我爷爷学习这门手艺,但后来做下去的几乎没有。”他说。
徐光祥做一会木工活,总要坐下来休息一会,这几年他明显感觉干起来越来越吃力,家人也劝他不要再做了,但是他却一直在坚持。徐光祥举起手中的锯,叹气道,就像这个锯齿越用越细,总有一天会断,希望有真正热爱的人来学习并传承,这样才对得起老祖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