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补政策莫跑偏(三农微观察)

2016-01-31 10:55: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朱 隽

  运用奖补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同时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西部某县曾是柑橘种植大县,几年前由于品质退化等原因,产业发展陷入停滞。在寻找新的产业支撑时,当地瞄准了当时市场尚佳的茶叶,将其确定为主攻方向。眼见靠行政命令推动效果不大,为了让这一新产业尽快成长,当地出台了奖补政策。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实际完成的种植面积,每亩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补。一边是种柑橘不赚钱,一边是既有描绘中的好“钱景”,又有奖补资金的现实“诱惑”,不少农民转身种起了茶叶。可是种的人多了,加之市场遇冷,茶叶也开始销路难觅,再入窘境的农民们颇有怨言。

  事实上,这个地方的做法并非个案,近年来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时常会运用财政奖补等措施。以奖补手段推动的产业也是从蓝莓到花卉,从生猪到水产,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从成效看,有些地方的产业发展势头不错,有些则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些甚至还留下了伤农的“后遗症”。

  应当说,财政奖补政策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既能够向社会传递产业政策的发展导向,也能够撬动社会资金配套投入,使那些经济发展确实需要、暂时又不具备足够市场生存能力的产业获得发展支撑。而且从农业发展来讲,无论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都离不开财政扶持。实施奖补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但,问题就出在一些地方在运用奖补政策时跑偏了。有的地方在实施奖补政策时,对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并没有进行深入调研,没有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拍脑袋决策的结果是产业没有扶持起来,却对市场形成了干扰和扭曲。还有的地方,实施奖补时只单纯重视数量的堆积,却忽视了质量的提升,结果大量的低质产品被生产出来,远远超出了市场的消化能力,过犹不及。更有些地方,表面上尊重市场规律,实际上还是喜欢动用行政力量,把财政奖补当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行政命令,或是招商引资的筹码。凡此种种,产业的健康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农民想要通过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增产增收也就无从谈起。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也必须尊重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农业产业也不例外。运用奖补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同时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引导、鼓励方面做“加法”,在行政干预上做“减法”,履行好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维护农民权益等基本职责。坚持补贴过程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如此,农业产业才能在好政策的扶持下茁壮成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31日 11 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小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