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丁立国 通讯员 宋国栋 李丰军)彭刘大村是的一个库区村,这个村紧邻云蒙湖,土地少且贫瘠,交通闭塞,只有一条“村村通”道路与外界相连,生产路基本都是土路,一到夏天,路面被雨水冲得坑槽遍布,泥泞难行。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俺村仅有一条水泥路通到外边的公路,而且路很窄。以前也想再修一条或者加宽加宽,可修路的资金咱拿不起啊。”谈起交通不便,村民张明发打开了话匣子。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蒙阴县把云蒙湖生态区确定为全县的重中之重,把“交通先行”作为扶贫攻坚的“开门钥匙”。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这个县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加大农村公路的改造力度,大力实施了“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项目,改造农村公路344条、329.3公里,惠及全县262个行政村。彭刘大村赶上了“网化”的春风,不但村内的两条连接线得到了硬化,而且村北的主要生产路告别了土路时代,一直硬化到村东头与县道曹黄公路连接了起来,打通了一条进出村子的新通道。不但如此,整个云蒙湖生态区经过近几年的路网改造,已经形成了60.4公里的“外环”、18公里的“内环”以及紧贴湖岸的150公里生态隔离堤,沿湖村居全部实现村村通硬化路,许多生产路也得到了硬化。
彭刘大村和湖生态区只是蒙阴县实施“交通先行”扶贫攻坚战略的一个缩影。随着“精准扶贫”口号的提出,蒙阴道路建设更加侧重于“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全县95个贫困村的道路状况“底子”已经全部托清,采集道路信息精确到“米”,道路改造方案具体到村、到路、到段、到实施时间。县委、县政府还计划从宏观上策划一个“大交通”格局,借助205国道改造打通至临沂的快速通道,提升兖石公路,修建16公里的北外环路,积极争取北起淄博、途经蒙阴县岱崮镇、南接京沪高速的高速路网连接项目尽快实施等。
建好路更要用好路。加大公路改造力度的同时,蒙阴县更加注重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现在农村和城里一个样了,有事坐公交车,太方便了。”常路镇西高都社区的村民公方进高兴地说。去年,一条全长18.3公里,覆盖全镇24个行政村的公交线路通到了公方进的家门口。
路通畅了,产业也跟着活了起来。常路镇依托公交换乘中心建起了电子商务创业园。十几家蜗居在村里的农产品特色作坊,在这里办起了电商工作室,带动了周边数十户贫困户发展土特产品加工产业,而穿行在乡村的电动公交车,就成了他们的物流便利车。
“常路镇村公交是蒙阴县试点运行的首条镇村公交线路,下一步要在各个乡镇逐步推广开来。今年,我们准备在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岱崮镇开通新的镇村公交线路,既方便山区群众,又促进岱崮地貌旅游开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谈到下一步的打算,蒙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公茂栋满怀信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婷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