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花:诚信之“石”铺就发展之路

2015-10-19 11:13: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探寻构筑鲁企发展的精神文化基因——新鲁商“厚道”故事(1)

  

    鲁花:诚信之“石”铺就发展之路

    记者 王露

 

  2015年,探访鲁花集团的“客人”络绎不绝:

  3月,来自东营、潍坊、烟台等地的大众网小记者陆续走进鲁花集团总部和鲁花科技生物公司,亲眼目睹鲁花花生油和调味品的生产过程;

  4月, “城市工厂媒体开放日”走进鲁花集团,数十家媒体记者见证鲁花产品生产流程、质量管控;

  5月,“胶东红色文化—网络名博烟台行”采访团来到鲁花集团,来到生产车间,探寻鲁花如何做到不让一滴杂质入口。

  ……

  这只是鲁花集团诚信为本,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一小部分。对于鲁花集团来说,诚信不仅仅是发展的根本,更是企业的生命。

  如果说企业的发展之路要靠石头来铺就,那么诚信就是鲁花发展的基石。

  砍掉一切诚信疑点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015年伊始,鲁花集团便做出令业内侧目的举措:新上市的玉米、大豆、菜籽三款调和油公布配方比,并郑重承诺:今后鲁花品牌旗下所有调和油产品将全面公开配方比。

  公布调和油配方比是个什么概念?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调和油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油脂,按科学比例调配制成。一直以来,调和油市场体量巨大,但我国尚未出台统一标准,使得调和油市场产品众多,配方却不公开、不透明,消费者无法了解到调和油的营养配比,只能通过广告宣传和自己的有限认知选购。举例来说,市场上所谓的花生调和油,花生油占比大多不超过10%。但是却冠以花生调和油的名字。

  一直以来,市场上这样销售,老百姓不明就里地购买,也没出什么大问题。鲁花集团为什么要公布配方比呢?对于这个问题,鲁花集团总裁孙东伟的回答是:作为行业领军品牌,鲁花有责任和义务,砍掉一切可能的诚信“盲区”,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在食用油的市场上,诚信“盲区”究竟有多少?若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

  市场上销售的很多油,外观看上去很漂亮。但买回家以后,做菜时会发现,倒出的油几乎是无色的,并不是瓶子里的那种漂亮的绿色或黄色。当你用完以后你会发现,瓶子本身是带颜色的。在鲁花看来,这就是诚信“盲区”。因此,鲁花决定今后所有的油品,都用透明的瓶子包装。

  调和油配方比公布半年,销售情况究竟如何?市场的回答并不乐观。端午节假期,在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上的一家大型超市,记者遇到许多正在选购食用油的消费者,发现在购买食用调和油时仔细看配方的消费者并不多。现场的营业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如此,但在销售中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看配方比的消费者在逐渐增多。烟台市民修女士选购了一桶大豆调和油,决定购买前,她仔细查看了配方比。“毕竟吃得明白才吃得放心!”修女士的话,道出许多消费者的心声。

  鲁花集团总裁孙东伟对此有清晰的判断:

  “一直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消费者总会感受到。”

  “即便消费者一时没有形成消费习惯,我们也要将诚信的、对的事情坚持下去。”

  “鲁花集团无论做产品,还是做市场,都要砍掉一切有可能‘不诚信’的环节和疑点!”

  说这些话时,孙东伟脸上写着坚定的信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鲁花集团一手牵着消费者,一手牵着广大农民,必须要以诚信和品质,走进他们心里去。

  牵起农民撑起产业  30余年不打白条

  企业是否诚信,老百姓的心里自有一杆秤。作为一家生产型企业,秤有两头,一头是消费者,一头是原料供应者。对哪一头的不诚信,都有可能会让企业在短暂的利润之后,走向最终的崩溃。

  鲁花集团把诚信刻在心上,把中国花生农民和花生产业的命运扛到肩上:2014年度我国食用油年需求量为3167.4万吨,然而需进口的食用油就高达2002.7万吨,食用油自给率不足37%。随着国外转基因大豆的进入,中国的油脂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油脂企业纷纷落马,我国农民相继出现了“卖难”等问题。但中国的花生产业却一枝独秀,呈现了供求两旺的景象。原因何在?鲁花的产业拉动作用是“大功臣”。

  鲁花的经营理念中有两句话,“发展一个大同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追求一个大目标——提高人类生命质量”。这个“大同盟”就是农民和消费者。鲁花把农民的致富当成自己的责任,30多年来从未对农民打过一个白条,所有花生全部是当天收购当天兑现。

  2004年秋天,花生获得了大丰收,农民每天排着绵延十几里的长队,到鲁花销售花生米。即便面对这么好的收购形势,鲁花集团没有“在商言商”,没有根据商业社会供大于求压低价格这一常理,对花生进行压价。在一次集团公司的大会上,鲁花集团董事长孙孟全说:“做人不能忘本,企业发展也要饮水思源。鲁花的原料都是农民种的,没有农民支持,鲁花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局面。爱农民就是爱我们自己。”

  农民依靠鲁花致富,鲁花依靠农民发展壮大,在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中,鲁花对农民、对农业的情怀和梦想,成为其“为农民代言”的最大趋动力。

  2009年6月2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带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山东考察,并召开有关企业家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孙孟全大胆地向温总理提出了“一增一减”的建议。一增是指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培育推广高产量、高出油率、高油酸的花生良种,让老百姓每亩花生再增产一百公斤,增产后促进农民再增收;一减是指依靠科技创新利用鲁花独创的5S压榨工艺、生香留香技术,全面保留花生的天然浓香,减少食用油的食用量,倡导居民“少吃油、吃香的油”,以此减少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总消费量。同时,孙孟全还郑重地向温总理提出,请国家对种植花生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花生良种的培育等建议。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 “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等强农惠农政策列入中央一号文件。

  把牢产品质量关口 “尝”出浓香中国味

  在食品生产领域,有一些“怪象”。“生产什么的,一定不吃什么”便是这种“怪象”之一。说是“怪”,其实也不怪。因为食品的质量好坏,食用安全与否,生产者最清楚。倘若生产者不吃,那么这种食品一定或多或少有问题。

  在鲁花集团,所有的花生油在出厂之前,都要经过包括鲁花集团董事长孙孟全以及来自工艺、研发、品控、市场等核心部门负责人的品尝和评审。“产品能否出厂,不能光看报表,还要通过品尝。”鲁花集团品管部部长段银琴告诉记者,鲁花集团任何一个批次的油品、调味品出厂之前,都要经过品尝和评审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评审小组将重新检测产品品质与报表是否符合,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

  看产品质量好坏,人们首先要看的就是原材料质量。鲁花集团对于原材料的要求之严,可谓超乎想象,不但是收购上来的花生要经过层层关口,而且还要对花生种植地进行考察,每个工厂都有30多个原料信息员跟踪花生的生长环境,给予指导种植并进行长势监控。所有收购上来的花生米,储存期不超过半个月,无论是轧胚、蒸胚、还是炒胚都有严格的指标。在生产过程中,鲁花集团“自检”与“互检”并重,每一个工序都把下一道工序当成顾客,建立起一套首尾相贯、环环相扣、相对封闭、连续回环的质量检测机制。从原料选择、工艺技术、质量控制、成品储存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到鲁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的全方位应用,整个过程拒绝化学溶剂残留,拒绝高温精炼,拒绝添加任何抗氧化剂,确保产品安全、营养、健康。

  因为工艺精、因为标准严,因为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自信,鲁花集团“大门常打开”,每年都举办数次工厂开放日,欢迎来自社会的监督。

  事实上,对于鲁花集团而言,诚信已是一种道德观,是鲁花的为企之本,本立而道生。鲁花已将这个“本”融入了公司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所有管理中,坚定地走“产业报国、惠利民生”之路。

  山东鲁花集团简介: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集团现拥有员工10000多人,下设26个生产基地,横跨食用油、调味品、蔬菜加工等多个行业。主要产品有“鲁花5S压榨一级花生油”、“剥壳压榨葵花仁油”、“压榨特香菜籽油”、“玉米油”、 “橄榄油”、“芝麻香油”、“自然鲜酱香酱油”、“酿造黑糯米香醋”、“料酒”、“花生制品”、“矿泉水”、“FD食品”等。2002年,鲁花花生油获“国家级放心油”荣誉称号;2003年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用油”;2004年,被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授予“营养健康倡导产品”;同年“鲁花”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鲁花花生油被国家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13年,鲁花“5S纯物理压榨工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鲁花已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花生油第一品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小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