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巨龙煤矿 绿色开采争当循环矿山经济先行者

2015-05-06 15:15:00来源:齐鲁网作者:

  

环境优美的煤矿园区。记者 于鹏/摄

 

大型自动化采煤机安全作业。记者 于鹏/摄

污水处理,让一滴黑水都流不出矿区。记者 于鹏/摄

矿井作业区域,防爆公交接送矿工上下班。记者 于鹏/摄

下陷矿区深处变湿地。记者 于鹏/摄

    建立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畜牧水禽养殖、林业苗木种植、生态观光与农业旅游4个示范区。记者 于鹏/摄 

  齐鲁网菏泽4月16日讯(记者于鹏 通讯员 袁宏)暮春四月,万物生机,坐落在菏泽市巨野县的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新巨龙煤矿矿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环境优美的花园式矿区,处处草长绿荫,整洁干净,漫步在矿区,很难与过去煤黑粉尘满地的煤矿联想在一起。然而,这只是新巨龙煤矿打造绿色低碳矿山企业,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是全国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更是践行绿色循环矿山经济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煤矿不见一块煤 

  矿区环境优美,为何矿区不见一个煤块、一丝煤尘?记者了解到,原来生产出的煤炭通过封闭式栈桥,连通了煤炭生产、加工、运输全过程,煤炭、煤泥、矸石全封闭、不落地。

  以“资源不浪费、产煤不用煤、产矸不排矸、用水不采水、出煤不见煤、环境不破坏、沉陷不减地、土地不荒废”的“八不”模式,实现着“绿色、低碳、清洁和可持续发展”循环采矿模式。

  同步搬迁保障村民利益 

  60岁的刘福全是龙固镇刘庄村村民,他的老家位于巨野煤田正上方,地下压覆着大储量的煤炭资源,他和村民们一起,搬离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使这些“黑金”得以开采。

  建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采矿区上方居民搬迁,矿区涉及上方有42个自然村、25000余户需要搬迁,涉及人数达到82000多人。往哪里搬?怎么搬?是当务之急,也是制约矿井生产的一大难题。

  在巨大的压力下,新巨龙公司通过对采区设计的研究,根据沉陷规律,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与协调,推进当地新城镇规划与搬迁安置选址“二合一”,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配合开展旧村改造,变平房为楼房,对节约出来的土地,利用搬迁补偿金进行搬迁居民安置,高标准的社区居住条件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大大提高了沉陷区农民的搬迁积极性。在这种搬迁模式下,仅“用地手续办理”这一环节,就节约了一年以上的时间,为矿井“当年投产当年达效”赢得了宝贵时间,这种创新的搬迁模式也因此在全山东省得到推广。

  绿色、低碳、清洁和可持续采矿 

  刘福全乔迁新居住上搬迁“洋房”,得益于新巨龙煤矿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以“资源不浪费、产煤不用煤、产矸不排矸、用水不采水、出煤不见煤、环境不破坏、沉陷不减地、土地不荒废”的思路,实现了沉陷区治理与当地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企业结构调整的一体推进。

  刘福全还见证了一个荒地里诞生的奇迹。行走在这个花园式矿区,整齐划一的生产建筑,干净宽敞的工作场所,秀丽的人工湖……让人难以置信这是曾经的泽野地里“冒”出的一座煤矿。

  在千米深井中,大支架支护、大功率采煤机切割、硬岩综掘机挺近、大皮带运输、大箕斗提升,资源节约式开采,煤炭回收率超过90%,有压两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工艺再“淘金”,精煤产率超过70%。

  采矿不见黑水、矸石山 

  矿井涌水量大,就建设了井上、下立体水处理系统,把一级水厂建在井下,采掘工作面产生的污水进入井下水厂,分离出清水和煤饼,清水直接用于生产或分排到地面水处理系统加工利用。

  大采深水温高,先通过冷水系统降温,再建设7座水源热泵机房,装备14套水源热泵机组,总制热量26825kW,总制冷量24656kW,余热转化成办公楼、职工宿舍的“空调”,替代了矿用燃煤锅炉,实现了热能的循环利用。

  为啥不见矸石山?原来是建设了深井大煤流矸石分离和矸石充填系统,采用巷道高帮充填法,实现矸石置换煤柱,综放和掘进矸石将全部用于充填,年“以矸换煤”达到40万吨,实现矸石不升井。

  沉陷区发展生态农业 

  刘福全他们与这个矿区“结缘”并未结束。在“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下,万亩农业园大治理大开发,当地农民得到现代化农业种养殖技术的培训,成为产业化、知识型的新“农工”。

  白鹭嬉戏,是因为采煤塌陷区超前治理与动态复垦让浅处变耕地,深处变湿地。白杨绿舞,是因为农业园规划建设了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畜牧水禽养殖、林业苗木种植、生态观光与农业旅游4个示范区。一根农、林、牧、渔、游相结合的循环经济“链条”,实现了农业的就地转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小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