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派内画·于毫厘方寸之间,绘就大千世界

2018-04-27 15:38: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张广庆作品--《十八罗汉论道图》

    一支钩笔探入瓶内,勾线、分染、皴染、着色,在瓶壁上绘就了百鹤、百虎、百骏、百兽等一系列惟妙惟肖的形象,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内画技艺。

    鼻烟来自海外,起源于鼻烟壶,来自海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是集书法、绘画、料器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最初只是当作药品传入的。王渔洋《香祖笔记》中记载:鼻烟有明目辟疫之功,汪灏《随銮纪思》也认为“最能去疾”,有“昔有人病目五年,或教以鼻烟治之,两月而愈”这样类似的验例。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嗜吸鼻烟,还赐臣下鼻烟壶以为上赏,对外国使者贵宾也以此赏为最高礼遇。因此,与之相应的盛鼻烟的器具——鼻烟壶的装饰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了,内画鼻烟壶也随之应运而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

    内画,在口小如豆的透明瓶内壁上作画,根植于琉璃艺术,工笔写意、水墨丹青,方寸之间,能画出万里河山和各种人物、花鸟、虫草、禽兽、书法等,是绘画、书法、雕刻、镶嵌以及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珐琅、金属等手工艺的集中表现,即‘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缩影”,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百余年来,几度兴衰

    100余年来,鲁派内画几经起落,清末到抗战前,鲁派内画经历了第一个鼎盛时期;抗战时期,艺人四散,内画艺术一度中断;解放后因政府提倡,博山老艺人张文堂、薛京万重整旧业,鲁派内画迎来第二个鼎盛时期;“文革”期间,内画严重政治标签化,艺术性受到损害,市场亦极度萧条;大约1880年代,博山画师毕荣九将内画艺术带回家乡,经过他和博山地区孙坦普、薛向都等其他画师细心钻研,反复琢磨,终于掌握了内画技术。画师们结合博山地方艺术尤其是陶瓷艺术的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鲁派内画。内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京、鲁、冀、粤四大流派,改革开放以来,内画获得较快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李克昌、张广庆、孙即杰、文向君等内画大师的引领下,鲁派内画进入第三个鼎盛期。

 

 

张广庆作品--《点睛》

    传活儿签约传承人--张广庆

传活儿签约传承人--张广庆

    张广庆,自幼受母亲精工刺绣的熏陶而喜爱美术,童年时期,曾在艺术家陈伯鸣先生的指导下,潜心于绘画基础的训练。在几十年的内画艺术生涯中,不断追求、潜心钻研、博采众长、摩古出新,把运动线、意象线、泼墨、泼彩,以及抽象和写意的手法,融入内画艺术之中,打破了内画旧的传统技法和形式,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成功之作《水浒一百单八将》、《百虎》、《满江红》、《单刀赴会》、《山歌》等,多达千余件,在当代内画艺坛中,以构图气势磅礴、恢宏,用笔工细、逼真、寓意隽永、深刻而著称。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经过张广庆在内的几代内画人的奋发努力,作品享誉海内外,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宝。近年来,在国内外重大展览评比中多次荣获金、银奖,百花奖,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

 

 

 

微信公众号

 

传活儿APP

 关注我们,传活儿,让非遗“活起来”、活下去、火起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婷婷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