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人的记忆·巧夺天工之鲁锦

2018-05-05 12:36: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大众网讯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就在四五十年前,纺线织布还是鲁西南最寻常的生活场景。姑娘们从小就由母亲口传心授学习织布,有的不到10岁就能上机。出嫁的时候,新媳妇的嫁妆里都得有自己织的几卷面料。不过,那个时候人们还管它叫“土布”、“粗布”,现在我们叫它“鲁锦”。

路维民作品--《鹅黄柳绿》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它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鲁锦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鲁西南棉锦。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山东省鄄城县便出现了鲁锦,当时的鲁锦工艺比较粗糙,花色单调,品种较少。随着纺织机械的更新和化工染料的应用,鲁锦工艺有了很大提高,到了清代,鄄城鲁锦被当地官吏作为贡品,上献朝廷,这种土生土长的农家织锦,在锦衣玉食的统治者面前,成为珍贵的宝物。

   民间的“老粗布”

路维民作品--《莱茵河畔》

   鲁锦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从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经过纺线、练染、布浆、挽经、做综、闯杼、掏综、织布等72道工序,形成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织锦。具有独特的手工提花织造工艺,所以形成了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图案艺术。与其他地区的手工织布相比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可以想象鲁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生产出适应现代人生活情趣和审美需要的工艺壁挂、家纺、服装服饰、箱包手袋四大类五十多个品种的产品,现在已经成为名扬中外的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锦博物馆

中国鲁锦博物馆

 

    1995年,为了更好地挖掘鲁锦艺术,保护这一民俗民间文化,路维民等人创办了我省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中国鲁锦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让游客流连忘返。如今,中国鲁锦博物馆已搬至鄄城工业园内,正在对展厅进行升级改造。博物馆将以鲁锦文化为主题,分为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四部分,增加了鲁锦的生产背景,增设了犁、耙、太平车等工具,并向参观者展示工艺流程等。同时,博物馆还会展示鄄城典型村落的图片、砖雕、条编等手工艺品,并在展厅入口处充分利用空间宽敞明亮的特点,用鲁锦形式喷绘,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更好地将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相结合。

    传活儿签约企业家--路维民

传活儿签约企业家--路维民

   路维民,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也是传活儿网签约企业家。2003年,路维民创办了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他带领公司一班人深入研究传统鲁锦艺术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课题,积极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实践,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精一坊”商标并使之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公司不断引领鲁锦向产业化发展,带动30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鲁锦织造,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鲁锦织造这项几近灭绝的传统工艺,使其得以有效传承,长期兴盛不衰。

 

 

微信公众号

 

传活儿APP

 关注我们,传活儿,让非遗“活起来”、活下去、火起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婷婷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