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山东水文
手机查看
大众网记者 赵帅 通讯员 鲁素芬 刘志凯 报道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中华民族有着善治水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水文文化作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水文工作者在长期水文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水文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水文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山东省水文中心全面加强水文文化建设,锚定水文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主责主业,突出信息化牵引,着力提升水文测报能力和质量,全面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打造水文设施与水文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一批水文文化项目,水文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引领全省水文事业迈向新的更高台阶。
互融互促 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今年4月,山东省水文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山东水文已形成以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为龙头、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为骨干、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为支撑的“矩阵式”科普宣传阵地大格局。这是近年来,山东全面加强水文文化建设的缩影。
锚定水文高质量发展目标,山东水文文化建设正结出累累硕果。坚持规划引领,省水文中心先后组织编制2020—2023年、2023—2025年水文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建立水文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成立水文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工作调度、业务指导和服务协调,统筹推动水文文化建设工作,水文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形成。
着力推进文化工程互融互促,省水文中心结合全省水文设施工程建设实际,按照“建设一处站点、形成一道景观、服务一方民生”的思路,坚持“一站一策”,推进水文设施与水文文化融合,倾力打造突出地域特色、凸显水文元素、展现良好形象的水文文化工程品牌,并先后开展两届水文设施与水文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评选。济南市水文中心建成铸铜仿古卡尺、济南泉标等带有地标性景观水文站点,在大明湖畔百花洲公园建立水文主题广场,有力提升了水文社会知名度。烟台、临沂市水文中心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知水尚文”等水文主题公园,涵盖水情教育、水文文化宣传、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极大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户外生活。结合县级水文中心标准化建设,县级水文中心配备智慧水文信息展示屏,实时推送降水、水位、地下水、墒情等信息,成为基层驻地不可或缺的水文信息宣传平台。
文化赋能 宣传引导力跃然提升
《直击一线!山东水文迎战“杜苏芮”纪实》《实战淬精兵 抗台护安澜》……今年汛期,一篇一篇防汛防台风背后的水文声音亮相省、市主流媒体,刷屏朋友圈。这背后是山东省水文中心把宣传与文化有机结合、一体推进的生动实践。
山东省水文中心党委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聚焦水文主责主业,抓住强降雨时机,在山东水文微信公众号推出水文测报全景式宣传,做到前期有预热、过程有跟进、尾声有总结,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圆满完成汛期系列报道百余篇,赢得网友纷纷转发点赞。把握社会公众需求,加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应用力度,开通山东水文视频号,策划开展水文科普云展览、汛期微故事云展播、水文文化《中国水文志》和防汛救灾科普云推广等一系列“亮点多、干货足”的宣传报道,进一步突出了重要主题、拓宽了宣传领域、深化了报道内容。
以文化为载体提升宣传工作实效,省水文中心着力打造“六大水文文化圈”,即以百年水文站、水文历史遗迹遗址、大禹治水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圈,与儒家文化、孔孟文化等融合的思想文化圈,与莒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等融合的古国文化圈,与胶东抗战精神、沂蒙精神等融合的红色文化圈,与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海河文化、淮河文化等融合的大江大河文化圈,与水文科普基地、水情教育基地、水文主题公园等融合的现代水文文化圈。
在日常水文文化宣传过程中,省水文中心结合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组织以水文文化为主题的征文、书法、摄影、经典诵读、水文成就展等文化系列活动,先后编辑出版《山东省水文事业志》《山东水文资料年鉴》及《山东水文》《青岛水文》《沂蒙水文》等内部刊物,系统总结工作经验,展示山东水文文化。省水文中心连续31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连续25年保持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荣誉。
守正创新 擦亮水文文化品牌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弘扬和传承水文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仍需久久为功。
着眼于全面提升水文文化建设质效,省水文中心将进一步构建教育传承体系、深化文化工程融合、拓展传播展示渠道、健全运行保障机制等,不断提升水文文化的时代魅力和科技内涵,推进全省水文事业迈向新的更高台阶。
全面摸清水文文化家底,开展水文文化资源普查与研究,编制《全省水文文化资源名录》,建立水文文化资源数据库。构建教育传承体系,编写出版水文史志,启动《山东水文志》资料长编、大事记编选等前期准备工作。依托水情信息系统超融合平台,推进水文史志数字化建设,扩大读用志覆盖面。
全力做好百年水文站认定工作,指导具备条件的水文站点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完整性、观测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资料质量的准确性,力争申报成功。培育和申报各类科普教育基地,鼓励各地将水文站建设与水文科普宣传相结合,探索建设开放式水文站。做好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和山东省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申报工作,计划未来3年时间全省建立10处以上水文科普教育基地。
深化文化与工程融合,抢抓现代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和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水文设施机遇,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坚持“一站一策”,推进规划设计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文化等有机结合,将每一处水文设施工程建设成独具风格的文化艺术精品。同时,注重水文设施建设目标和科普教育相结合,设立水文开放日,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其他重要传统节日,开展水文文化主题展览展演活动,逐步打造一批叫得响、擦得亮的工程品牌、榜样品牌、文学艺术品牌、活动品牌等水文文化品牌。
奋楫扬帆正当时,砥砺奋进再出发。新征程上,山东水文将继续强化实践创新,深化水文文化研究,持续加强水文文化建设,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丰富水文文化时代内涵,为水文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