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打造“三型团队”作“接地气”大文章

2015-12-31 18:01: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方字无息,接地乃活。“接地气”的精辟哲理激励集团公司新闻中心不间断地开展“走转改”活动,沉到一线、深入现场,走进最真实、最动人的基层单位,走进职工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心、用情、用力”挖掘新闻亮点和鲜活事迹,展示和树立了“兖矿新闻人”的良好形象,扎实推进了“学习型、思考型、行动型”新闻团队创建活动。

  情注一线,力倾基层,用人本理念让新闻“有思想”

  基层是新闻生命的活水源头,是新闻工作者成长的沃土。先进典型在一线产生,工作经验在一线形成,重大新闻在一线发生。“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新闻中心全体采编人员纷纷主动下基层,他们感动在基层,奔忙在基层,真实记录了基层一线干部职工的心声和期盼,陆续推出了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新闻。

  作为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下属单位遍及省内外、国内外,驻外开发单位所在地域涵盖内蒙古、陕西、贵州、新疆、山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委内瑞拉等等,单位多、战线长、分布广、涉及行业专业复杂多样,这一切丝毫没有阻挡住集团公司新闻工作者采访的热情、干劲和脚步,一个情字贯穿每一次“走转改”活动的始终。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俯下身、弯下腰,把情用在井下一线,亲身体验一线薄煤层工人的辛苦;紧密结合单位特点和实际进行新闻策划、座谈调研、采访交流,到厂点车间、区队班组“逮活鱼”,挖实例。

  好的新闻工作者都是“善跑者”。集团公司驻外开发单位多数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黔贵山区、陕北大漠,每次前往采访的新闻工作者不顾长途奔波劳累,放下行李便直奔项目工地、矿井一线,头顶黄沙烈日、脚踩山路土坡,肩扛手提着采访设备穿梭于项目工地,一日三餐在职工食堂,晚上住在职工宿舍,在餐桌旁、在宿舍里、在工地车间与职工心贴心,面对面,说身边的事,聊熟悉的人。为及时采写出具有现场感、时效性强的稿件,很多记者白天采访,晚上撰稿至凌晨。三大媒体协同联动,利用乘车时间开“诸葛会”,集体商讨采访亮点、报道重点,共同念稿议稿改稿定稿,通过发手机信息、QQ传输给本部编辑及时编发,把采访实践当作学习、探索的过程。

  “说群众话,群众才愿意对你说话”。身为新闻工作者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时刻提醒,一名新闻工作者,靠什么赢得基层单位职工群众的尊重甚至喜爱?一看是否用心工作,二看是否具备好作风,这也正是新闻中心“走转改”活动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

  “抱着为职工解难题、办实事的态度采访,职工打心眼里欢迎”。“去基层单位摸实情,忘记自己是个记者,回到本职岗位才能做个好记者”。“新闻工作是创造,是真诚,是执著,是坚持”,这些都是发自新闻工作者内心深处的言语,激励着新闻工作者不断前行:

  一位记者主动向新闻中心领导请缨,连续三天对总院急诊科、妇产科、神经外科进行采访报道,汗水一次次湿透衣服,回到单位后又加紧制作相关报道,创新性地写出了“记者蹲点日记”……

  一位连续多天跟随记者登高攀低、披风沐雨采访报道的基层通讯员动情地说:“好样的!你们真有‘战地记者’的范儿!”

  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中心全体采编人员主动请缨,深入最边远的驻外单位,直面矿区干部职工的喜怒哀乐,聆听基层群众的心声,把一次次来自基层一线的感动化作一篇篇有“温度”的新闻报道,真正把情留给了基层,唱响了新闻服务基层的最强音。

  快速反应,立体作战,用多元题材让新闻“有看头”

  及时主动、跟紧跟准、迅速反应……不论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双创”、安全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内部市场化建设、“三减三提”、度危闯关还是在基层单位宣传报道工作中,新闻中心积极主动作为,在注重提前进行新闻策划的同时,倾情打造有温度、有感情、职工群众爱读爱看的新闻稿件,倡导用贴近一线的鲜活语言客观准确地报道现场新闻,既有“短平快”的新闻“快餐”,又有消息、通讯、言论“正餐”,向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呈上满汉全席似的新闻报道“大餐”,真正让新闻“有看头”。

  “让新闻冒着热气”。在赴驻外单位“走转改”采访报道过程中,新闻中心负责人鼓励记者以“一线日记”、“手记”、“札记”等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和鲜活生动的语言风格,展示驻外将士们的风采和单位成绩。车上采访、餐桌采访、即时采访,系列报道、实时报道、跟踪报道……把情用在采访报道驻外开发单位,把散发着基层单位现场气息、牵动着职工群众目光和心跳的新闻稿件“速递”到本部播发。一篇篇深受职工群众喜爱的文章见诸电视、报纸和网络,记者为陕西未来能源公司撰写的《兖矿的未来在未来》,为贵州能化公司撰写的《有煤的地方就有杜鹃花》以其醒目的标题、创新的立意和朗朗上口的语言植根在基层单位干部职工内心,使新闻报道工作接了地气,有了灵气,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产生了良好反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为适应网络时代新形势,让广大干部职工更好地“悦读”,新闻中心按照“差异化定位、协同性发展”工作思路,适时推出“兖矿APP”客户端,着力构建先进快捷强大的现代传播媒体,切实把兖矿集团APP打造成为主流声音传播平台。兖矿集团APP与《兖矿新闻报》、兖矿电视和兖矿集团网形成了四大媒体平台面向受众,汇聚海量信息,形成强大宣传攻势,在职工群众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泡”出来的,是蘸着辛勤汗水写出来的。好的新闻工作者善于“察言观色”,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找到新闻线索,用心灵去感受采访对象,进而寻根究底,捕捉“大鱼”,写出好新闻。好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一双过人的“新闻眼”,会抓细节,会看到别人所未看,听到别人所未听,写出来的作品自然细节丰满,生动感人。

  深度思考,沙中淘金,“接地气”让新闻人“有睿智”

  新闻的重要特征就是追新窥变,把最鲜活的内容及时呈现给受众。在煤炭企业发展形势严峻的当下,记者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更加凸显,新闻中心顺势而为,启动了“学习型 思考型 行动型”主题活动,“改变文风 改进新闻报道工作”、“两本书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评选”、“季度好新闻评选”等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引导大家深度思考、写有深度的文章。一位新闻中心领导班子成员说:“在‘学习型 思考型 行动型’活动的熏陶、带动下,解剖式、思辩类、评论性的稿件多了,动态、粗浅、平铺直叙的稿件少了,‘小切口 大视角’新闻发挥的引领、启迪、典型交流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闻中心坚持开展“季度好新闻”评选、读经典书籍写心得体会活动,提升新闻宣传工作业务技能水平。以记者节为契机,举办新闻宣传培训班,对一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外宣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好新闻作品进行评选,整理汇编读书心得专辑,结集出版了《外宣好作品》,评选出了十佳记者、十佳通讯员,并组织到物联网企业参观学习,拓宽境界,开阔视野。适时开设政策解读班,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定期授课,帮助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了解集团公司决策部署和改革发展形势,更好地认清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因为反思,所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前行的力量;因为敬畏——对岗位的敬畏、对榜样的敬畏,所以力求尽善尽美。总觉得采访还能更全面更到位,总认为还能为受众传递更多更好的信息量——这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如今,新闻中心提倡的“以业立身”已成为一种信条镌刻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心中,并化作具体行动,“用情、用心、用力”做“学习型、思考型、行动型”新闻人已成为一种责任和担当。

  近日,在“第二届国企好新闻”优秀作品评选交流活动中,集团公司选送的新闻作品在270家国企单位报送的近200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取得佳绩,三份作品分获殊荣,其中,《煤炭,还有戏吗?》获双微类作品一等奖;《水好不好,鱼知道》、《兖矿的“春天”》分获摄影类二等奖和系列报道类三等奖,成为为数不多一家单位获得三项殊荣的企业。

  这就是全体新闻人的共同经历和感受: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奔跑,奔向下一篇新闻,下一个镜头,下一个目标,一直告诫自己:你还能做得更好,你必须做得更好——为了兖矿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和感动,为了服务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承诺和忠诚,还有,放在新闻工作者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罗晓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小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