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大众网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穆华 通讯员 张胜杰 济南报道
农业信贷担保是财政职能的延伸,是以“政府+市场”“财政+金融”手段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重要创新,也是撬动农村金融有效供给、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山东农担自成立以来,坚持政策性定位,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杠杆撬杠”功能,持续放大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激活了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截至目前,累计为全省25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455亿元,将财政支农资金效应放大了36倍,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约3000亿元,累计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降低融资成本100多亿元,扶持了沿黄小麦、潍坊蔬菜、烟台苹果、沿黄肉牛、鲁北肉羊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了2345多个党支部领班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致富,激活了农业农村数据资产价值,为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发挥了较好作用。
用好“机制杠杆”,凝聚多方共促乡村振兴合力
实践中,山东农担深刻认识到,放大政策效应、促进乡村振兴,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必须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金融机构等的多方合作,用“机制”凝“合力”,共同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增色。一是构建政担合作机制。在全省15市设立管理中心,在154个县(市、区,含功能区)设立办事处,建立了“总部+市级管理中心+县级办事处+乡镇(街道)农担工作站”四级服务网络体系,撬动全省政担合作层面4000多人从事农担工作;推动各合作县设立风险补偿金,按照20%的比例分险,将地方财政资金效应放大5倍以上;济宁、日照等市出台保费补贴政策,济宁市在县级分险的基础上市级再承担20%;以县均480万元财政风险补偿资金,引导县均9.4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三农”。二是构建银担合作机制。与226家银行签署银担互信协议,引导合作银行通过提高分险比例压实互信责任,4:6、3:7、2:8分险比例的合作银行分别达到22家、195家和9家,将银行的信贷风险敞口降低60%—80%,提高商业银行放贷意愿。三是构建多方联动机制。着力用好“产品杠杆”,聚焦农业不同细分领域的融资需求和经营特点,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团省委、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等开发“齐鲁富民贷”“农业产业融合贷”“鲁青农担贷”“齐鲁电商贷”等系列产品,精准服务不同领域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聚焦“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山东农担始终将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一是科学精准施策,优化粮食系列产品方案。围绕粮食种植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服务,开发“农耕贷”“强村贷—供销农耕贷”“农业生产托管贷”“农资购销贷”等专项担保产品;发挥黄河滩区优质粮食产业区位优势,将沿黄地区粮食种植支持标准由每亩1400元提高到1600元,准入门槛由原来的100亩降低到70亩,让更多粮食种植户享受到政策红利;紧盯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出“高标准农田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贷”,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支撑。二是强化政治担当,降费让利提升服务。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提出容缺办理、担保费减半收取等13条举措,粮食种植业担保费率降至0.5%。针对夏粮丰收、秋雨秋汛开展粮食种植业务攻坚,最大限度满足种粮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三是突出数据应用,推出“线上农耕贷”助力不误农时。创新研发全国首个线上版“农耕贷”,通过地力保护补贴、农业保险数据等交叉比对,形成白名单,实现了30万元以下担保贷款线上操作、秒批秒贷、随借随还,较好缓解种粮农户资金周转困难,确保及时开展春耕备耕。截至目前,山东农担已累计支持种粮大户2.85万户,提供担保贷款106亿元,覆盖种植面积700多万亩。
激活“共振效应”,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山东农担牢牢扭住产业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部署要求,深度融入农业场景,实现了农业信贷担保与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互融共进。目前,潍坊蔬菜、烟台苹果、沿黄肉牛和小麦、海水养殖等一大批产业集群担保贷款规模均已超过10亿元,有力支持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强链延链补链激发“链”式效应。围绕利津盐窝镇肉羊产业集群,累计为肉羊养殖户提供担保贷款1466笔,金额9.15亿元,业务覆盖面达90%以上。在农业信贷担保政策支持下,当地黄河口滩羊现代化产业园加快建设,越来越多青年人回乡创业,形成了圈养、育肥、屠宰、活羊外销的全链条肉羊产业发展模式。二是融入党委政府产业规划壮大特色产业。聚焦长岛区政府《“渔家乐”提升三年计划实施方案》,针对其支柱产业渔家乐业推出“耕海贷之长岛渔家乐贷”专项产品,为227户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01亿元,贴息后贷款主体年融资成本在2%左右,仅利息一项就为每户节省2—3万元。客户利用贷款对渔家乐设施改造升级,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长岛渔家乐改造案例获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度典型经验做法”荣誉,并在全省推广。三是创新金融助农业务模式引领产业发展。推出“按揭农业贷”支持设施农业发展,针对邹城市草莓产业示范园区百余座高标准大棚,打造“为农业经营项目提供启动资金”的担保信贷模式,农户贷款首付只需贷款总额的30%,剩余70%采用按揭贷款模式,贴息后利率不到3%,最长期限可达5年,这一模式有效契合按揭农业推广实际需求,形成群聚效应,助推农产品品牌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释放“溢出效应”,形成农政银担多方共赢局面
山东农担始终将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作为初心使命,同时,着力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准公共产品”属性,放大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实现了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一是“政策性”工具“市场化”运作,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在中央相关政策基础上,借助省财政的担保费补助和贴息、人民银行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政策,积极拓展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低成本资金来源,多管齐下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搭建“24小时不打烊”的客户直通平台,借助该平台,客户通过扫码预审后可自主选择贷款银行,银行可在线“抢单”,实现贷款业务“无接触”“零跑腿”办理。在贴息贴费等政策支持下,农担客户实际融资成本降至2.69%,平均下降5个点以上,每百万元贷款户均节约融资成本5万多元。二是以“小钱”撬动“大钱”,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支农惠农的杠杆,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三农”领域,撬动地方财源建设和资本投资。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贷款后,生产资料、人力、资金等后期投入成倍增加,乘数效应可达3倍左右,据此计算,山东农担担保贷款可拉动增加社会投资3000多亿元,按照税收与贷款相关性,金融机构每100亿元贷款能增加地方税收5.5亿元左右,这些投资能够增加地方税收100多亿元。三是发挥融资担保“分险”功能,破解金融机构“想贷不敢贷”困境。通过农担工具为经营主体增信、为银行分险,增加了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优化了信贷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市场流动性。
发挥“头雁效应”,助力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山东农担通过广泛聚合产业发展要素,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头雁效应”,从资金、技术、市场等多个维度,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以“农业产业化导入”为主线的综合解决方案。一是推广“强村贷”。与省委组织部、省农行共同推出“强村贷”系列产品,降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贷款门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益、农民得实惠。目前,已发放担保贷款20亿元,支持了2345家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二是创新搭建大田托管智慧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底层逻辑,开发设计了“鲁担智慧服务平台”,支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发展粮食规模化种植。通过自动生成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账本”,合作社“用钱不见钱”,保证了担保贷款的专款专用,从源头上有效防范了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发生。目前,已累计服务176个村、担保金额2.1亿元,实现种植成本下降12%、粮食增收10%,助力了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三是完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以打通城乡冷链“最先一公里”为切口,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种植+营销”两级合作社,在省内特色农产品产区布局冷链装备,对接美团、京东等电商平台,建立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在淄博博山、临沂蒙阴、潍坊临朐等地,推动当地猕猴桃、水蜜桃、大樱桃等特色产品冷藏保鲜、错峰上市,提高销售价格,实施二次分红,农户可普遍增收7%至9%。
加强“数据赋能”,激活农村数据资产价值
山东农担抢抓数字经济浪潮,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加快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与质效。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助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整合政务、银行、第三方等多维度外部数据,率先在全国农担体系接入人行二代征信系统,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推进山东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数据总量达到16亿条,覆盖企业主体24万个、自然人主体2478万个。搭建客户预审系统,对每个客户进行360度精准画像,自动生成大数据审查报告,大大提高了审查审批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拓展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使数据红利加快释放。二是打造数字化业务平台,提高为农服务效率。构建“鲁担厚植”的一体化业务办理平台,搭载OCR证照识别、电子签章、线上签约、扫码付费等功能,打通与主要合作银行的系统互联,实现了业务数据自动交互、业务全线上办理,单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间约1—3天,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农担体系平均标准的3倍以上,大大提升了农业信贷担保政策的可得性及受益面。三是盘活农村有效资产,助力农业数字化发展。坚持土地就是最大财富的理念,将“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底层技术应用到粮、果、茶领域,通过“政策性金融+区块链技术”双轮驱动,解决“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破解村集体无资产、无资金、不信任困境。创新“活体抵押”担保模式,搭建的生物资产监管平台,为肉牛佩戴上耳标,实现“动产”线上监管,拓宽了畜禽业抵押担保范围,实现了“活体牛”变“数字牛、资产牛”,为破解畜禽养殖业融资困境开辟了新途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