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总指挥”——国有企业救护队平邑矿难救援纪实

2016-02-04 16:13: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大众网记者 刘小芳 通讯员 徐天宝 巩聪聪

  2016年1月29日21点21分,山东平邑。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历史的时刻。伴随着绳索的抖动和救援人员“上来啦”的欢呼,因石膏矿坍塌事故被困220米深井36天的第一名矿工成功升井!随后,另外三名矿工也陆续平安升井。经早就候在现场的医生初步检查,4名矿工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基本稳定,被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大口径钻孔成功救援,也是世界第三例。尽管在灾难面前,捧出“救援奇迹”的字眼往往显得轻佻甚至令人反感,可在这场灾难救援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至上伟大精神和实际践行,所谱写出的决不放弃的生命壮歌,担得起“奇迹”二字的分量。

  为生命迅速集结

  2015年12月25日08时12分,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消息:12月25日07时56分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当日13时40分,临沂市平邑县新闻中心官方微博通报:7时56分,平邑县保太镇玉荣商贸有限公司石膏矿(以下简称”玉荣石膏矿”),因临近的废弃石膏矿采空区塌陷引发坍塌,4人自救升井,25人被困井下……

  因矿井塌陷引发地震,几十名矿工被困井下!一时间,保太镇,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鲁南小镇,紧紧揪住了全国人民的心!

  事故发生后,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部署救援。平邑县政府、临沂市政府相继向周边的救护力量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山东省煤矿安监局、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安全主管部门也在获知灾情的第一时间安排了救援行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救援基地救援队千里驰援;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的主要领导在救援陷入瓶颈的时候赶赴现场,并连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方案,副省长张务锋坐镇救援现场调度指挥。

救援现场

  山东黄金集团救援队(以下简称“山东黄金救援队”)是最早赶赴事故现场的救援队伍。与玉荣石膏矿同在一个县的山东黄金归来庄矿业公司(以下简称“归来庄矿”)距离事发地点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事发当日9时左右,接到平邑县政府的救援请求后,归来庄矿总经理王书春立即带领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各专业技术骨干第一时间奔赴事故现场展开救援。虽然不是专业的救护队伍,作为一家具有20多年井下及露天生产经验的国有大型黄金矿山企业,归来庄矿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援干部职工队伍。这支队伍在救援初始阶段所开展的排水、供电、通风、监控检测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所提供的第一手数据、第一手资料,为后来成立的救援指挥部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为救援行动赢得了“黄金”时间。

  紧随山东黄金救援队其后的是山东能源集团的临矿集团救护队(以下简称“临矿救护队”)和枣矿集团救护队(以下简称“枣矿救护队”)。事发当日,接到山东省煤炭安监局等部门救援指令的山东能源集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集全集团最强力量和最高水平的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参加抢险救援。当日12时50分,仅用3个小时,远在300里之外的临矿救护队和枣矿救护队就分别从济宁、枣庄赶到了事故现场。受领任务后,临矿救护队前往4号井展开搜救,枣矿救护队进入1号井对11路平巷进行搜救,同时负责观测监护、安装排水管路、运送救援物资等工作。

  根据“临时救援指挥部”的安排,事故现场救援领导小组随即成立。枣矿集团董事长刘成录任组长,临矿集团董事长张希诚任副组长。兖矿集团、枣矿集团、临矿集团、新矿集团、淄矿集团的副总经理,山东黄金集团有关公司的安全总监以及各个到场的煤矿救护队大队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抢险、现场施工、技术、后勤保障、调度秘书、服务6个工作小组,24小时值守,根据井下救援情况,及时研究、调整、完善救援方案。迅速统筹组织起了现有救援力量,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内,救援工作全面展开。

  事发当日12时20分,接到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通知后,兖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希勇立即进行部署。下午3点,兖矿集团救护队(以下简称“兖矿救护队”)总工程师宋先明带领技术装备科5人驾驶卫星通讯车先行到达事故矿井,与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及时传送了救援现场实时画面。随后,兖矿救护队的3个救援小队和东滩煤矿掘进队也到达了救援现场,并带来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气体检测仪等大量先进的救援设备。27日、28日,李希勇和兖矿集团总经理李伟分别赶到事故现场。

  为加强救援力量,山东能源集团于事发当日23时30分调集淄矿集团救护队(以下简称“淄矿救护队”)从淄博赶到了现场,深入井下1号线,分两班24小时对巷道进行气体观察、支护清理,搭建支护设施。为做好救援线路的巷道探查和井下出水监测,又调集龙矿集团救护队伍(以下简称“龙矿救护队”)于次日凌晨3时40分从龙口长途跋涉赶到现场,对各作业地点、排水管路进行24小时巡查,对大巷破碎区域的巷道进行维护。

  考虑到事故井下垮塌严重和冒落现象频繁,为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山东能源集团又紧急调集新矿集团有着丰富救援经验的孙村煤矿(以下简称“孙村矿”)施工队,以及刚交接完班的临矿集团古城煤矿、株柏煤矿、田庄煤矿和会宝岭铁矿掘进工,带着压风机、潜水泵等设备赶到现场,展开了巷道抢修支护战,紧急疏通、维修巷道,处理冒顶;调集枣矿集团高煤公司、蒋庄煤矿、柴里煤矿、田陈煤矿机电队伍60余人,在6号井进行大绞车安装、维护、井口扒钩,保证运行安全;调集山能重装优秀队伍负责管路焊接;调集肥矿集团专业团队到现场研究制定注浆施工方案,阻止井壁淋水渗入井下,保证井下被困人员的安全。与此同时,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位民、总经理张寿利深入事故救援现场,争分夺秒研究完善救援方案,确保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科学、有序、有效开展。

  “生命高于一切!这不是口号,而是命令!”这是救援现场1000多位救援人员的共同心声。在各路救援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协作下,仅用12个小时,救援队伍就成功搜救出了7名被困矿工。“被救矿工一个劲儿地向我们道谢。”第一时间从坍塌的1号井巷道中侦察到生命迹象的枣矿救护队队长刘金辉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侦察到生命迹象,我们每个人都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完全忘记了一路来的紧张和身上伤口的疼痛,脑子里就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他们、救出他们!”

  打通生命通道

  “在井上,我已经把井下环境预估得够恶劣了,但是,当亲眼看到现场那种‘世界末日’般的景象时,无助和绝望感迅速充斥了整个大脑。”刘金辉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涉过涌水巷道,到达11路平巷岩石坍塌区后,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不寒而栗:视觉所及之处,从几公斤、数百公斤到数吨重的冒落岩石乱如石林,层层叠叠堆满了巷道底板,尖锐的棱角在矿灯的照射下更显狰狞;顶板上悬空的岩石更是犬牙交错、摇摇欲坠,像野兽露出獠牙的大口,随时都要撕咬、吞噬一切;在目光不及的黝黑巷道深处,地压冲击的“咯吱”声、顶板断裂的“咔嚓”声、岩石掉落的“轰隆”声不时传来,每一个声音,都在狠狠地撞击着侦察人员的心理防线。

  是撤退还是继续前进?这是个艰难的选择。“那时,我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紧张得全身都在冒冷汗。”三中队队长姚海波是一名80后,在队里也算是“老队员”了,但每当回想起当时惊险的处境时,依然心有余悸。此时的刘金辉却出奇的冷静,凭借30余年积累的现场经验,他当机立断,做出了“继续前行,随时观测顶板和两帮状况,人员间隔3~5米一字排开,快进快出”的侦察搜救方案,并由他亲自在队伍最前面带路,总工程师程良秀负责断后。就是这种坚持,为此次侦察工作赢来了关键性的转机。

  救援侦察人员是在巷道左侧发现第一名趴在岩石上的遇险矿工的。搜索到生命迹象之前,刘金辉他们已经在氧气浓度只有20.4%、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弥漫的井下,急行通过了1100余米的11路平巷,爬过了直径约400毫米的通风孔,并趟过了深300毫米的涌水。其间,一块大石头从顶板右侧塌落在侦察人员面前,扬起的灰尘挡住了视线,呛得队员一阵咳嗽。大多数侦察人员的手掌和膝盖都被锋利的石块划出了一道道血口。

  救援人员从第一名被找到的幸存矿工口中得知,前方还有几名被困人员,后方也有一名矿工被塌落的岩石压埋。程良秀继续前行约40米后,很快发现了这几名遇险矿工,2人轻伤,3人重伤,但没有找到第七名矿工。此时,巷道一直在冒落、变形,局部巷道断面越来越小,形势相当危急。在留下两名矿方人员照看遇险矿工后,侦察小队快速返回地面向指挥部汇报,组织力量营救出了6名被困矿工。

  临矿集团救护队副大队长兼总工程师郑培永介绍,主动请缨参战的临矿救护队经指挥部批准后,安排中队长燕廷军带一个小队与株柏煤矿采掘小队一同下井救援,于事发当日23:30到达埋人地点,与矿上施救人员一起全力抢救。次日0:15,第7名被埋矿工也被安全救出。

  首批7人的成功营救,给整体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信心。12月27日,救援进入第三天,仍有17名矿工被困井下,而由于石膏矿区的地质条件太复杂,时不时出现漏水、塌陷等情况,地面人员已经很难直接进入井下搜救,开通救生孔等新的“生命通道”成为主要的救援方式。为开通更多的“生命通道”, 国家安监总局紧急调集4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高质量钻机,从26日晚6时陆续开始不间断从地面向井下钻探,力争尽早为被困矿工送去物资。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连续作业,28日6点多,4号井附近用于输送食品的1号钻孔被打通,救援人员开始向井下投送照明设备和食物等,并敲击钢管尝试联系被困者。

  12月30日上午10:40,事发5天后,救援人员通过红外摄像头看到井下矿工招手,确定第二个救生孔附近有4名幸存矿工,现场为之沸腾。这4名幸存矿工由于多日缺水少食,身体非常虚弱,急需生存物资。救援人员通过小口径的2号救生孔给他们输送了食物并保持联系,4人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转向平稳。

  就在大家满怀信心地推进救援进度的时候,新的危险情况又出现了!由于井下积水水位上升,被困人员带着通信设备转移到其他区域,无法继续通过2号救生孔接收物资。救援人员马上又确定了7号钻孔的位置,并于2016年1月8日11时左右打到预定位置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7号钻孔接替2号钻孔成为新的物资“生命线”。很快,生命信息探测系统传回的实时画面显示,被困人员通过7号钻孔取走了地面投放的物资,并按照地面指示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检视。

  宋先明告诉记者,打通通讯和食物下放的救援孔后,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开钻了大口径救生孔,希望能将被困矿工提升到地面。大家对用于提升被困人员的两个大口径钻孔进行了分析,4号钻孔距离被困人员较近,出于安全考虑暂停作业;对5号大口径钻孔进行紧急掘进。然而,打通5号孔的过程,并不顺利。打到80米处,土质松软,遇水就垮;到170米处,往上提提不动,说明钻头埋在里面了。

  1月14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陪同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焕宁再次赶到事故现场,详细了解救援进展情况,勉励工作人员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再接再厉,加快工作进度。郭树清、杨焕宁分别与井下被困矿工通了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鼓励他们坚定信心、积极配合救援。郭树清还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慰问了部分被困矿工家属。

  1月20日下午3:30,救援人员又一次向井下投放了食物。本次共投放矿泉水4箱(96瓶),煎饼40袋(24斤),以及营养药品和肉、菜、咸菜等(装在塑料瓶内)。被困矿工的基本生存环境暂时稳定,不过,随时可能发生的坍塌危险容不得救援人员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1月23日,救援进入第30天,大雪纷飞,平邑迎来40多年来最冷的一天。

大雪纷飞,平邑迎来40多年来最冷的一天,救援仍在继续

  就在这天中午的12:36,五号大口径救生孔终于被打到了地下217.8米的预定位置,这也是救援现场第一个打到这个位置的大口径救生孔。因为地质复杂,救生孔并没有直接与被困矿工所在的巷道贯通。据当时参与钻孔的工作人员介绍,救生孔和巷道之间的距离还有0.8米。救援小组将风镐、铁镐等自救工具,通过7号救援孔分两次投放到井下,指导被困矿工打通被困区域与5号救生孔之间的石层。按照先前的计划,救援人员向5号救生孔下放安全套管,待被困矿工挖通石层之后,救援人员将通过罐笼,将滞留在井下的被困人员通过套管安全提升到地面。1月27日下午,记者在救援现场看到了一款外形小巧的救援救生舱,救援队员正在演练升井过程。该款救生舱每次仅可容纳一名被困人员,专家们几经论证,才在几款救生舱中选定了这一款。后来经过反复试验,出于更加安全稳妥的考虑,救援人员于1月28日凌晨作出了放弃救生舱的决定,改为直接用救生吊带等绳索提人。此前,救援人员曾把如何使用救生吊带的视频发到井下,让被困矿工学习使用。

  1月28日下午,在救援队的帐篷里,记者采访到了参与打孔的山东黄金救援队。救援队员杨光介绍说,在5号钻孔出现卡钻等多种复杂情况下,山东黄金救援队配合淮南救援队做好安装2套15Kw渣浆泵的工作;为积极配合下放5号大口径710mm套管,山东黄金救援队利用归来庄矿和山东黄金金信公司的2套高精度全站仪,准确测出垂直度,连续加班,支持淮南队一次性成功下放162米套管。在5号钻孔偏斜、井下人员用手工掘进困难的情况下,归来庄矿副总经理刘立全建议利用7号生命输送通道下放2套先进风镐以加快掘进速度。经指挥部同意后,归来庄矿立即自公司运送来高压风管300米、6立方空压机一台,购买相关配套物资,组织15名精干人员,冒着零下12度的严寒,加班加点,一鼓作气,利用2天的时间,多次试用、调整,在地表试用成功。根据指挥部的安排,1月26日21时至27日5时,利用8个小时的时间,在吊车的配合下,风镐被安全地下放至井下作业面,4名矿工试用后效果非常好。1月27日16时6分,井下人员汇报已经打通一个小孔,井上井下备受鼓舞。

  用生命营救生命

  “要把救人作为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调集一切资源,全力进行救援。”在救援陷入困境的关键时刻,郭树清在现场强调。

  2015年12月25日中午,兖矿救护队技术装备科董兴桥同时接到了国家救援中心赶赴深圳“12??20”滑坡及平邑“12??25”塌方事故现场救援的通知。简单收拾后,董兴桥与怀孕6个月的爱人交代了几句照顾好父母及5岁女儿的话后,立即与同事一同赶往平邑。到达现场后,按照指挥部安排第一时间与国家救援中心进行卫星连接。由于时间紧迫,赶不上当日18点前往深圳的飞机,董兴桥立即改签到26日一早7点。由于当晚大雾,本来赶往济南机场2小时的路程,足足驱车4个多小时才顺利到达,此时已是凌晨1点多。26日10点多,董兴桥到达深圳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深圳滑坡现场,至进入现场一直到2016年1月1日元旦,始终坚持在里面,饿了吃包泡面,困了躺在厂房眯一会。由于工作需要及国家救援中心安排,2016年1月1日,董兴桥从深圳返回山东,2日一早5点多,趁家人还没醒简单收拾后立即驱车赶往平邑事故现场。

  兖矿救护队队员王锐利是一名2014年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他的老家就在平邑县。而在跟队友们一起奋战的30多天里,虽然离家只有40公里,王锐利从没回过家。据宋先明介绍,鉴于王锐利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出发前实际是没有安排他参与本次救援工作的。但是他主动向所在中队领导及大队领导提出申请,认为自己是平邑县人,对平邑县的交通情况比较了解,或许能够给救援工作帮一点忙,而且希望能够通过经历本次事故救援积累经验。大队领导同意了他的申请。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是这个小伙子24岁的生日,伴随着5号钻孔救援成功,4号井底被困人员平安升井,成为他最好的生日礼物。

1月29日,被困矿工成功升井

  1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新矿救护队在救援现场的帐篷。自到达现场后,新矿救护队员们一直战斗在救援第一线,跟其他企业的很多救护队员一样,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中间一次也没有回过家。在这个只有5、6平米的小帐篷里,两排上下相连的大通铺占了大半个空间。刚从4号井帮忙回来的孙村矿调度室负责人徐西清介绍,这个帐篷的铺位只能容纳值班人员的一半,大家都是轮流休息的。交谈中,记者问起孙村矿最近的生产情况,大家这才想起来,由于调走了生产一线的“精锐部队”,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一月份马上结束,但生产任务却只完成了一半,这就意味着元月开门红的愿景已成泡影;对于原本就困难的煤炭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纵有千难万难,但在抢险期间,却只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将心比心,谁不想有个圆满的家,只要能救出被困的遇险者,就算不开工资也值!”

  “本以为这只是一起简单的坍塌事故,只要进行简单的修复就能将矿工兄弟救出。到了井下方才了解到,石膏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水文、顶板、通风、供电、运输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险难隐患。”新矿集团安监局副局长高慎忠告诉记者,为了赶抢黄金救援时间,救护队员们来不及喝水,都是将冻得梆梆硬的矿泉水揣到怀里,在搜救的间隙掏出来吸上两口。

  “抽30名职工,去楼下集合,参与救援。”事发当晚21点,兖矿集团东滩煤矿(以下简称“东滩矿”) 掘进二区工区支部书记宋昭民下达了一项紧急任务。一些头天下井正在补觉的职工被叫醒,临时集结的救援队伍直奔事故发生地。“当时走得匆忙,好多工友连手机都没带,互相借电话给家人说明情况。家人看过新闻,知道那边发生了坍塌,一听都紧张得不行,‘能不能不去?’几乎所有的家属都这么问。”东滩矿副区长张传杰说,“人命关天,救援这事,哪能不去!”

  在归来庄矿的帐篷里,一个个塑料袋罩着发凉的饭菜。原来,很多救护队员刚忙完回到帐篷想吃几口饭,新的任务又来了,只能匆匆在碗口上罩个塑料袋就离开。“这条件已经很好了。看,我们还有暖风呢。”山东黄金救援队的队员们指着墙角的一个小暖风机告诉记者,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

  新矿救护队在后期抢险中,承担的是1号井井下5号线冒落巷道的修复,自1号井向4号井垮塌区被困人员方向抢修。他们到达5号线后才发现,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巷道全部冒落塌方,施工段风流阻断,有害气体超限。必须先接风车排放一氧化碳,才能施工;后路运输条件也相当险恶,必须通过一段220米、30多度的斜坡,所有物料必须人力扛运,中途还有一处冒顶,大块矸石堵断巷道,条件异常复杂。迎头矸石排量大,全靠人力装岩,且不具备轨道运输条件,只能用小胶轮车人力推运排矸。在高2米、宽1米多的巷道内,采用多辆小胶轮车轮番接力排矸,矸石全部推运到斜坡上部的采空区内;全班队员赤膊上阵,一刻不停地往返奔跑,一声巨响,打断了这高速的节奏,紧张施工的队员们习惯性地判断为井下围岩冒顶,都警觉起来,准备撤出迎头,这时一名救援队员说“车胎爆了”,原来是虚惊一场。一般情况下,井下小车轮胎能使用半年以上,但在抢险中,平均每2到3个小班就得更换一次,可见现场救援工作量之大、劳动强度之高。

  抢险队员们苦中做乐,纷纷说车轮爆胎是在为救援呐喊助威。“所有参与救援的新矿人早已将被困矿工视为兄弟,知道被困兄弟的家属在祈盼亲人早日平安回家!能多推一车,就离被困兄弟距离近一点,能快推一车就能把救援的时间缩短一点!要快、再快、更快………”高慎忠回忆说。

  “现在嗓子像冒烟一样,实在不行就吃点药,我们队员感冒的有好几个,但是没有人离开一线。”1月27日,在事故救援现场的淄矿救护队队长李刚业说。据了解,淄矿救护队的主要任务是在井下1号线负责支护清理,确保救援队伍顺利搜救。据统计,淄矿救护队搜救的井下在6小时内冒落达到21次,最大块的冒落岩石占地面积有1.2平方米,岩石厚度0.3米至0.4米。另外,顶板多处开裂,抢险救援的难度很大。沿途全是碎岩,救护队边清理边垮塌,更可怕的是上部的老空积水,顶水作业时刻威胁着救护队的安全。由于井下运输系统全面瘫痪,所有的支护和救援材料,全部是由人工运到一线的。“巷道倾角33度、上山距离220米、运输距离1000余米,最重的材料有160公斤。更令人头疼的是,由于反复垮塌,一个地方的支护有时要重复三四次。”李刚业说。据了解,淄矿集团救护队都是在夜间工作。2016年1月1日前的工作时间是18时至第二天6时,之后排的工作时间是零时至第二天6时。

救援间隙救护人员吃饭补充体力

  在前期抢险中,发生过一起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的冒顶事故。在井下1号线抢修过程中,后路平巷段及迎头均有人员施工,迎头后17米左右,有一个宽阔的三岔门,跨度15米多,高度达10多米。新矿救护队的队员们在迎头处边排矸、边打点柱向前推进,后路有队员运送物料。此时,孙村矿巷修工区的老班长方敬田凭着30多年煤矿井下巷修经验,感觉三岔门处有冒落的危险,立即让迎头撤人,当人员撤出离三岔门不足20米时,三岔门外大面积垮落,所有人员都惊出一身冷汗,如果不及时撤人,后果不堪设想。经过片刻沉默后,所有人员相互说了句“好人一生平安”,又继续投入到处理冒顶的抢险工作中。

  很多时候,灾难是悲情与温情两种叙事线条的原点。危岩、积水、有害气体,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但对生命的执着探求却是坚如磐石。在这样一场打破国家记录、即便放到全世界也屈指可数的大救援面前,“无私奉献”“忘我奋战”“坚持不懈”等诸如此类的词汇依然显得苍白无力。或许,真得只有一句“好人一生平安”才是最应景最接地气的表达吧。

  36天,掘地救援,不放弃,不抛弃,因为大爱,因为对生命的敬畏,才会创造生命的奇迹。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对另外13名失联矿工的搜寻救援还在进行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小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