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肥矿集团白庄煤矿“红色创新园区”
创新工作室成员正在商讨遇到的问题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曾钰淇 通讯员李志勇 刘立利)8月7日,记者来到山东能源肥矿集团白庄煤矿“红色创新园区”,刚刚进入园区,红墙、红砖、红板在阳光的映衬下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让人内心为之振奋。
“你看,这个是我们井下在用的开关模型,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360度旋转,解决了以前员工‘顾前不顾后’的问题,前后的接线方式一目了然;这个是视频机器人,机器人代替人工巡检……”在“红色创新园区”的“崔立军创新工作室”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对照实物一一演示。出于好奇,记者对着视频机器人示意伸手,细微的动作迅速被机器人捕捉,员工手持APP软件同步为我们展示。“这个视频机器人就是在我们自主研发的,如今,矿井地面压风机房已经通过机器人巡检,实现了远程监控。”崔立军说。
针对以往创新工作室布局分散、单兵作战,不利于协同攻关的局面,该矿按照分专业实施、分类级管理的原则,整合创新资源,规划了8个创新工作室,30多个创客小组,100多名会员的“创新大课堂”,并将党员、劳动模范、业务骨干吸纳其中,依托“党员+项目”、“党员+课题”连锁机制,搭建起了“人才培养、业务培训、技术交流、信息共享”“一站式”智慧党建平台,通过发挥党员模范引领带头作用,全面打造“红色创新园区”。
“崔立军创新工作室比较擅长‘弱电’维修,寇春刚创新团队则擅长于矿主、副井提升机等大型机电设备的检修,原来有些项目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跨专业咨询,现在,有了‘红色创新园区’,遇到问题,大家凑在一起、互通有无。”山能肥矿白庄煤矿党委书记、矿长刘仲明说。
借助井下一线既是“发源地”,又是“实验室”的优势“就地取材”,该矿对各类废旧设备、开关,工器具进行打磨、翻新之后作为教学用具直接“平移”到工作室内;将“皮带保护”、“语音信号”等工器具模拟井下现场使用状态“照搬”到地面,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操的“零距离”。每个月“蓝领创客”在集展板、实物、革新成果于一体的综合技术研发工作室内进行着头脑风暴。
在“红色创新园区”推进过程中,该矿党委明确了“跟党创新”的定位,把相对分散力量整合起来,攥成一个“拳头”精准发力,先后吸纳了谢海雷、崔立军、寇春刚和袁明旺等4个创新创效成绩突出的党员创新工作室集中入驻,包括了弱电创新、机械加工、防治水、主副井提升等关系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专业,形成了“红色矩阵”效应。据悉,今年以来,该矿“红色创新园区”累计完成创新成果200余项,直接创效近亿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梁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