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武讲述当年的挑山故事
大众网·海报新闻4月11日讯(记者 逯禹涵 摄影 姜镛)“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上世纪80年代初,作家冯骥才将泰山挑山工的形象写入散文中,并录入校园课本,为无数人的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隔近40年,当记者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红色精神寻访暨山东福彩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泰山挑山工的发源地——沙岭村时,见到了脊梁坚挺、精神矍铄的77岁泰山老挑山工陈广武。
“您手里拿的是什么?”当记者看到陈广武手中用厚厚的纸板包裹起来的物件,忍不住向老人发问。看这物什似乎有些沉重,沙岭村党支部书记吴传印想要从老人手中接过,陈广武紧紧地把它护在了胸前。
当老人小心翼翼地把东西从纸板中拿出时,记者看到,这是一张被精心装裱过的黑白照片:数十个壮汉拥簇着一个巨大的轮盘,艰难得负重前行。轮盘上,一男子手握喇叭,指挥着众人前行,十分有气势,这个人就是陈广武。
“那是1982年冬天,泰山建索道,扩工程,进口的几大件,件件都是数千斤。比如索道驱动轮,那一个大家伙就是2吨多重。要把这个物件从山脚搬到南天门,连直升机都不敢运!”陈广武说,当时工程负责人慕名来到沙岭村求助,自己一口承接下了这装差事。
陈广武并非盲目自信。年轻时,生产队缺粪肥,他在岱顶五所搞清洁,收集粪便,夜宿碧霞祠,伺候香火,开门关门,防火防盗,一干十二年。其间,插眼拔空,挑几趟山,挣俩活钱,一百五十斤担,四小时不歇,一口气到顶。泰山兴起旅游后,庙宇维修、宾馆改造、索道建设,一砖一瓦,材料设备,都须挑上山,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陈广武当起了挑山工的头。
“当时把驱动轮挑上山,真是废了好大一番周折。”陈广武说,驱动轮是铁的,直径三米,重两吨多,要挪到山顶,需大架抬。自己绞尽脑汁,反复设计多次,终于琢磨出了大架的构成。但搬运轮盘,还有一大难题——云步桥宽仅三米半,盘道阁坊狭窄,大架须精心设计,太宽,通不过;太窄,不平稳。
经过反复研究,大架的问题终于解决。等到把索道驱动轮运上山的那天,陈广武指挥数十个大汉,六十四人上肩,三十六人拉纤,还有几个打闲的,从中天门出发。没走多久,就开始呼呼冒汗。陈广武举着喇叭,奔前跑后,嗓子嘶哑。接连三天,汉子们喊着口号,登三千三百二十八级台阶,终至南天门。一声快门,劳动者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画面被永久定格在泰山。
聊着过去的故事,陈广武显得更有精气神。“挑山工挑货上山,要肯吃苦,有毅力,坚韧不拔!现在年轻人干工作,也得有这种精神,得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就像咱的村干部一样,担着发展沙岭村的重担,带领我们村里人养螭霖鱼,搞农家乐,建苗圃种苗木,这就是泰山挑山工精神。”
吴传印对老人的话深表赞同。他说,正如老一辈泰山挑山工一样,为带领沙岭村村民走向更美好的致富路,沙岭村两委积极践行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埋头苦干、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精心谋划,邀请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对全村进行了规划编制,确立了以鱼(螭霖鱼)富农、以渔促旅、以旅带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