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乐 通讯员 张鹏飞 济南报道
编者按:10月27日,以“人才引领创新 开放赋能发展”为主题的16市人才生态展在山东大厦会议中心正式开展。此次人才生态展,作为第三届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十三届“海洽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主要围绕省内16市区域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城市魅力、人文生态等,以图文并茂的直观、生动方式,集中呈现各地区通过优化人才政策、打造平台载体、提升人才环境等方式引进培养和集聚成就人才的亮点特色、品牌内涵、能级条件和综合生态,全方位展示了我省“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旨在让更多海内外人才关注山东、感知山东、选择山东。
济宁文脉兴盛,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圣地、文化、水乡”交相辉映,近年来,济宁市围绕服务和融入全省人才集聚雁阵格局,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全域人才观”,着力优政策、创平台、兴产业、聚英才,形成了“近悦远来、安心乐业”的人才生态。2023年以来,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动打造七大特色产业人才高地;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系统化布局“青春之城”建设,致力把济宁打造成为人才的向往之地、目标之城。
聚焦特色产业,打造人才高地
济宁立足现有资源禀赋,聚焦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现代农业、人工智能等7大特色产业,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实施“接二连三”人才融合发展行动,主动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济南、青岛引进外部创新资源,创新举办海(境)外创新发展对话会,推动产业发展“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48万人,共有合作院士96人,国家级重点人才64人,泰山系列人才161人,齐鲁系列及其他省级人才工程项目1073人,其他各类高端人才2300余人;高技能人才33.3万人。
激发创新活力,打造高能平台
济宁实施重点产业“四链”融合赋能行动,以19条核心产业链“链主”、骨干企业作为实施主体,通过调研摸排形成主导产品、技术需求、合作院校(人才团队)清单及产业链图谱“三单一图”。建设尼山高端人才创新联盟,统筹海内外人才资源赋能发展。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全市合作高校院所突破200家,其中“双一流”高校64家、“国字号”科研院所31家,共建实体化创新载体56家。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三年攻坚行动,健全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深入推进产学研对接合作,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平台达到803家,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汇聚青年力量,打造青春之城
济宁树立所有青年都是人才的理念,以青年和青年大学生为重点,实施“青年乐业”“青年乐创”“青年乐学”“青年乐享”“青年乐居”五大行动,推出20项“青春之城”建设重点计划、192项具体实事,为青年人才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加速青年人才集聚,成立“济宁博士生联谊会”,举办“首届青年学者论坛”,组织高校学生开展“感知圣城 优选济宁”实践体验活动,持续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济燕归巢”等线上线下活动百余场,近三年引进青年人才13.6万人。创新建设正能量网络人才队伍,设立正能量网络传播人才联络服务中心,讲好济宁故事、塑造济宁形象,提升济宁知名度。
做优发展生态,打造创业乐土
济宁聚焦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持续做优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配备服务专员,高效落实子女入学、保健就医等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做实做细人才金融产品,打造人才创业“助推器”,去年以来共为人才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人才贷”、创业担保贷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等共计约95.22亿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新筹集人才住房8052套,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强化政治引领,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2+1+1”制度,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走访慰问专家人才;组织专家人才赴井冈山、延安等地开展国情研修,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人才凝聚力。
下一步,济宁将围绕服务和融入全国全省人才工作大局,树牢“大人才”工作理念,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突出抓好七大特色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战略人才引育、“四链”融合赋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任务,着力推动高地打造实现突破性跃升、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推进、人才引育实现几何式增长、青春之城实现系统化布局,提升济宁人才工作在全省的位次,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