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线上成果展精彩展播关于大会人才山东

山东省: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其中《“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了在人才引育创新行动方面,山东力争用2年时间,新增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300人左右,吸引集聚青年人才140万人以上。

  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

  (2024—2025年)

  一、总体目标

  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力争用2年时间,新增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300人左右,吸引集聚青年人才140万人以上;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件,加快实现人才发展由规模增长向效能提升、生态优化转变。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

  高标准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有序推进人才集聚节点布局建设。围绕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人才集聚能力提升行动,实施一批人才引领特征明显的重点项目。深化平台节点协同联动,建立多层级、多领域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深入开展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探索人才集聚、产才融合的路径模式。(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二)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实施11条标志性产业链融合赋能行动,定期梳理紧缺人才目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志性领军人才引进“三张清单”,每条产业链每年协同攻关3—5项重大核心技术需求。探索实施“四链”融合千企提升行动,省市联动支持重点企业精准引育人才。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实施金润工程助力“四链”融合行动,健全“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建立“四链”融合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发布情况报告,常态化推出典型案例,加快形成一批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委金融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三)大力集聚培养战略人才力量。

  聚焦加速布局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三大重点领域以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引育集聚战略人才。实施顶尖人才集聚三年行动,完善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实施机制,推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在重点领域集聚若干顶尖人才。深化实施泰山人才工程,扩大泰山学者团队专项,鼓励跨单位跨领域组建大团队、实施大项目,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计划,建立优秀青年科学家培育库,开展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行动,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措施,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青年人才支持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在站博士后突破1万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推进省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争取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国家试点,争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组织“工程师+技师”团队开展企业工程技术攻关。(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科协,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四)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深入实施海外英才集聚行动计划,优化提升“外专双百计划”,大力实施“海外工程师”支持计划。依托人才创新发展大会、“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项目洽谈会等,宣传山东人才发展环境。(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外办、省委台办、省委港澳办、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团省委、省科协,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五)培育壮大新型人才力量。

  实施技术经理人扩量提质行动,扩大全省高级技术经理人库,每年新增50人以上。建立专业化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全省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达到8000人以上。制定支持技术经理人发挥作用的若干措施。动态修订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医疗卫生机构拓宽技术转移转化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

  (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发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省级培养基地作用,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新设一批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全省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60%以上。聚焦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10个以上省级未来技术学院、100个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性特色学院。(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七)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

  持续深化高校“五权下放”,推动进一步向二级学院、学术团队放权。深化拓展省属高校预聘长聘制改革,优化考核评价、聘用管理等配套政策供给。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突出代表性成果评价,强化横向课题、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权重。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和政策创新试点。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地方试点范围,支持试点单位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范围,对自主确定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探索运用病案大数据评价临床医师技术能力办法。建立国有企业首席科学家制度。(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配合单位:省委编办)

  (八)加快布局建设一流人才平台。

  探索建立与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相匹配的高能级载体平台“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机制。推动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3个高等教育共同体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共享,积极引进外部优质科教资源。探索建设海洋领域高等教育共同体。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效能提升行动,优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精准配置政策资源,支持更大力度集聚人才、攻关技术、转移成果,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引领型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专家顾问团队,探索编制山东省人才引领型企业建设白皮书,总结推广人才强企典型案例,加强日常跟踪关注和监测评估。(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

  (九)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举办国情省情研修、专家疗养休假活动,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出台加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提升全省人才服务体系。高规格举办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依托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打造一批标志性、融合性人才活动,省市联动举办一批人才节、创新创业周等特色活动,提升“以会引才”实效。支持有条件的市打造优质人才“微生态”,深度融合产业、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政策,吸引高端国际化优秀人才栖居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品质活力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加大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剧院、音乐厅等设施供给,营造宜居宜业的浓厚文化氛围。(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团省委、省科协,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人才引育创新工作,组织重点用人单位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强化工作推进落实。建立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人才引育创新行动常态化会商制度,加强工作协同。(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有关部门、单位)

  (二)加强工作力量。

  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备案制度,配齐建强人才工作力量。分层次、分领域举办人才工作者培训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支持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省人才之家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人才工作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发挥省人才工作站、创新创业基地、各类园区等载体渠道作用,形成引育人才的工作合力。(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有关部门、单位)

  (三)加强人才宣传。

  及时总结人才引育创新中的经验做法,在省主要媒体、《党员干部之友》杂志等定期推出专题报道。征集发布优秀宣传作品,组织中央媒体山东行活动,推动各市开展城市引才名片宣传塑造行动,不断扩大“人才山东”影响力。(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有关部门、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