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三届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十三届“海洽会”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此次大会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会上,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武常岐发布了《2024年山东省“四链”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围绕人才引领、协同育人、产创融合、成果转化、融合生态5个维度,对山东推进“四链”融合的做法和成效做了分析,为山东“四链”融合工作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有益参考和分析指导。
75.18到83.71 山东“四链”融合去的良好成效
武常岐指出,2022年以来,山东大力实施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探索了人才引领发展的山东路径。从现代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生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5个领域的探索,到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科技委员会4个议事协调机构之间,建立了定期会商、协同工作机制,再到《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山东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措施》等规划文件的相继出台,各个部门、各个主体之间都在主动地加深融合。
根据人才院开发的“山东省‘四链’融合指数”,2022-2023年,全省“四链”融合指数由75.18提高到83.71,具有更强竞争力和体系化的融合生态逐步形成。也进一步证明,山东“四链”融合的内在逻辑在于有效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的互促互融,构建起“互为支撑、配合联动、协同发展”的事业格局。
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供给指标 要素夸链条、跨领域高效配置
当前,山东始终从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着手,高水平建设科技大市场资源平台、大力实施“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工作机制。同时,注重发挥山东人才集团、山东科创集团等市场化专业运营机构的作用,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加速产出和转化的应用。
《报告》显示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21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34.1%。我省推出人才贷、科技贷等一批优质金融项目,为人才引领科创、深化融合提供金融资源。全省科技金融规模由2021年的145.34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264.8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5%。
在“四链”融合的推动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人才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加速转化。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企业牵头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由2021年的48.67%上升到2023年的91.53%。
促进 “四链”融合内生动力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山东省创新性提出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发展路径,旨在构建要素集聚、链条完备、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高效紧密运行体系。
武常岐还介绍到,地市研究篇、案例研究篇、专家观点篇还配合主报告同步发布。《地市研究篇》通过构建“四链”融合指数模型,对全省16市“四链”融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两年多来,16市结合各自地域实际,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在融合基础、融合平台、要素供给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案例研究篇》重点跟踪观察在实践中山东各级各单位推进“四链”的具体做法和最佳实践,发现已经形成了“人才引领驱动”“产业牵引驱动”“高校辐射驱动”“平台赋能驱动”“要素保障驱动”5种有代表性、较为成熟的典型路径;《专家观点篇》邀请了国内不同领域的8位顶级专家,对下一步山东深化“四链”融合提出建议。比如,改革融合路径、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紧跟山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打造与之适应的卓越工程师队伍等。
未来,山东省将继续深化“四链”融合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引领驱动山东高质量发展战略新布局。同时,山东省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四链”融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