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林振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 汪向东
诸位上午好!
非常高兴,这次有机会到济南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对现在农村电商的一些看法。由于时间有限,我想集中这样一个话题,也是为下面的几位专家做一个铺垫。
今天参加会场的题目叫《农村电商的新进展、新趋势》。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主要是考虑到近年农村电商的确是在全国的态势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层面。农村电商的高速发展,我们今天特别想跟大家讨论这样一个中心话题,就是它不仅仅体现在亮点扩展上,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发展,它实际上还是一次农村电商发展的新的阶段转换。变化不仅在量上,而且发展阶段也变了,在不同阶段上,它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也发生了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今天主要是围绕农村电商的新进展、新趋势,分享这么几点看法。
首先一个,今天我们看到的农村电商的发展,是在市场主体多元联合推动之下实现的,这样一张表,我想不展开说,作为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界朋友,都对政策面从去年以来的变化都非常熟悉。国务院下面的各个部委都在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电商又是这里面整个格局中间的一个非常大的亮点。除了国家层面上,各地、各级政府也在农村电商的发展中,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包括我们山东,山东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文件,并且在国内提出来到明年年底,实现农村电商的全省全覆盖这样的任务。所以我想,政府层面上的关注,加上企业层面上的推动,让我们全国农村电商的格局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从企业电商来讲,这两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介入农村电商市场的主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只是以一个样式的农村电商,我记得在2014年7月份,马云说了一句话,他说这是农村电商的only way,唯一的一种做法,唯一的一个途径。但是其实在当时也好还是现在,不是only way,是many ways。
近一年多来,我们看到广域平台,阿里、京东、苏宁等等,都在发力农村电商。我们看到,这种专业的平台,专门做农村的,比方说像赶集、山西的乐村淘、总部在深圳的淘实惠等等,这种专门聚焦于农村做电商的专业平台,也早已突破了一地一城的这样的局部市场,开始面向全国在布局。
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所谓转型的商家,尤其是供销社、邮政原来万村千乡的主体,基于过去在线下深耕多年的条件,开始从线下往线上打。我们还看到,像这种品牌商家,比方说金正大背后的农商1号,比如说运农场、农医生等等,这种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商业主体、市场主体一起发力农村这种局面,是多年不见的。
这样的一种变化,除了刚才我们说让中国农村电商的模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之外,它给各地的政府也好、市场主体也好,老百姓也好,网商也好,给出了更多更多的选择。
这种变化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让农村市场层面的利益博弈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是我们今天讲农村电商所看到的一个此前没有的新局面。
由于政府高度重视,由于企业纷纷介入,让中国农村电商的市场覆盖快速扩展。这是商务部公布的一个数据,在这个数据中,我们看到从2014年底到2015年底,这一年虽然农村的网民增加不多,增加了不到10%,9.5%,但是和农村电商相关联的两个指标,一个是农村网购,一个是农产品网销,这两个指标一个增长了96%,将近翻了一番,一个增长了70%多。
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数据,就是村一级的电商点,到去年年底,商务部的数据说是25万个。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农村电商想象成一个方圆960万平方公里的大棋盘,这个棋盘上面有60万个村的节点,到去年年底,其中的25万个村可以在村里面做电子商务了,或者我们讲被电商点亮了。这个点亮,也许它的具体业务内容上不太一样,有的业务做的可以更多一点,上行下行都可以做,有的刚刚开始,在这个上面刚刚下单,帮助老百姓做下行。不管怎么样,有25万个村级的点可以做电子商务,这是去年以来,在量上农村电商给我们的一个非常大的成果。
这样的数据还在快速增长,这个月,7月7号的时候,京东在北京举办了它的首期县长班,在县长班开办之前,我说京东现在覆盖的村有多少,他说有27万。去年年底的时候,京东是4万,今年5月份,13号在北京人大会堂做“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报告的发布,当时官方披露的数据是20万,这个月,其实是截止到上个月月底,27万。
所以我们想,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农村电商正在快速的从一个找盘布局的阶段,进入到中盘整上。这么多主体布局农村,今天这个点是你的,明天这个点是谁的不一定。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新的局面,在量上。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变化,让中国农村电商迈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在去年的最后一天的时候,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农村电商:20年、新变局》。中国电商从1995年底郑州期货交易市场成立一个集诚现货网,后来它改名中国粮网。从那时候开始,中国涉农电商开始起步。在后来的10年中间,经历了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2005年的时候,中国的农村第一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是草根农民自发的在第三方平台,比如淘宝上面开网店,让原来的体现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商还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市场驱动的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商。这样两种电商并存,又走了十年。到2014年,从2005年到2014年又走了十年。从2014年底、2015年开始,中国农村电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样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它就让农村电商许许多多的方面因电而变。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把农村电商的发展,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阶段,一个叫做动力机制,第二个叫做核心业务,第三个叫做应用效果。在第一个十年,我们看,它的动力机制是政府主导、国家投入。它的核心业务是在官办平台上面,主要是做信息服务。
在农村的在线交易是后十年的事情。它的效果,我们建了很多的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建成上,在应用上不同。能力限制,做不到在线交易,所以这种应用是比较初级的。
在第二个十年,我们看到了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和自下而上市场驱动的两类农村电商并存。但是这两类农村电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按照你的逻辑做,我按我的逻辑做。几乎没什么交集。我们看到,核心业务终于在农村出现了农民草根主体、草根网商,可以不出家门,在村里就可以直接在网上做交易。可交易、可征收这样的业务出来了。从效果上,这样的一个草根网商赚钱的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相信你、跟你学习、模仿的人,但是在很长的阶段中,它是市场的野蛮增长。
从去年开始,农村电商发生了新的阶段性的变化。在动力机制上,除了我们刚才看到多元主体一起发力之外,两类农村电商开始合流。我们知道,你像阿里、京东、赶集这种平台,它到了一个地方做农村电商,往往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是和政府签协议。这个协议中,有分工、有合作,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这种动作本身就意味着原来一直并存但是相互各自为战的农村电商开始活跃,背后的力量在推动落地的农村电商。它的核心业务已经不仅仅是想发展网商、做可交易、可征收的线上交易,更重要的变化,在于现在瞄准农村电商,农村流通它所存在的深层的痛点,比如人的问题、物流配送的问题,冷链追溯、营销等等,瞄准这些农村流通中间的深层痛点,围绕着落地服务体系开始发力,沿着前端的交易,向着产业链的更深处延展。这是新阶段跟此前的不同。
由于这种任务的变化,我们看到所谓因变而变,它带来的好多东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效果上看,我们现在看到的由于不同合力推动农村电商在全国快速覆盖,但是国家希望在供给侧的这种效果,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比如这样的农村电商能不能在扶贫、脱贫攻坚这上面取得满意的效果。
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什么?可以看到农村电商的发展阶段,的确是定量的。如果我们现在还把农村电商简单的理解为在网上开个网店卖个产品,你就out了。
我前面讲到,新阶段就是落地的服务体系是关键。为什么?首先,它是实现农村电商发展目标的要求和保证。去年国办78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电商三个目标,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那些地方取得明显成效,它的实现也离不开服务体系的保证。没有这样的服务体系,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很难实现。所以它首先落地的服务体系,它是实现农村电商发展目标的要求和保证。
第二,这样的服务体系,它是电商进农村,不光是进村入户,而且是落地生根的必要条件。我们讲,农村电商进农村,包括信息的进村入户,不难。虽然有难度,但是不是最难。难在哪里?难在你进村入户以后,你不让它成为摆设,你让它能够落地生根,能够开花结果,这才是难上加难的事。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看到了很多事与愿违的、能力闲置的、浪费的这样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讲进村入户,它只是一个开始,要实现的是落地生根,是开花结果。为此,这样的一个落地的服务体系,就成为刚需。
第三,我们讲农村互联网+流通,它的重点,特别是在现阶段在这里。农村电商仅仅是一个增量吗?仅仅是在农村原来体系之外增加的一个新的线上交易吗?不是,不仅仅是,除了这个新的增量之外,它还是一个存量的转型。增量的创新+存量转型,这才是互联网+流通本来的意义。
要实现这么多年农村流通存量体系的转型,所以互联网、电商就变得不可缺少。万村千乡到今天,做了起码有十年了,一直在瞄准农村流通体系中间的那些难点在布局,在补短板,但是很少做到线上。今天讲互联网+流通的时候,就是要实现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新的这样的农村的流通体系。不仅仅是在原来的线上加一块交易,而是真正用这个线上交易去激活、转型、升级原来农村已有的流通体系。所以这是我们讲,是农村互联网+流通的重点。
还有,它是支撑农产品上行的保障。我们理论上的事,一会儿留给其他专家讲,我讲一个例子。徐文的菠萝卖的怎么样?网上销售销出去了,但是结果怎么样?所以我们一直在讲好农品不等于是好网货,好网货不等于有好销售,就是有了好销售,也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它不仅仅是销售。农产品上行,你加上互联网,加上电商以后,是加上了一个放大效应,你好,它放大;你不好,它也放大。它是个双刃剑,玩不好,伤了自己。
最后,它也是我们说,优化电商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今天讲,你这个县、你周围的县,你说我要营造电商环境,这个电商环境好和不好看什么?仅仅看你出台了什么样的政策吗?如果你只有纸上的政策,你下面本地没有一个服务体系,你有再好的政策,你招商引资,人家不愿意过来。人家来了以后,可能你也留不住。你好的政策可能就变成了空头文件。其实我们说真正看一个地方电子商务环境好坏,最重要的看点,就是看你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一个落地的、强有力的服务体系。
对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的发展,我本人有这么几个看法:第一,这个服务体系作为新阶段农村电商的重要内容,它开始真正触及到了农村流通体系的深层痛点。
第二,现在我们看,从实践上讲,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成了标配,你不管是京东、阿里还是谁,过来以后都对农村流通体系的现状,让大家都会关注到去构建一个县、乡、村的三级服务体系,这种动作成了标准动作,成了规定动作。
第三,O2O的结合,现在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结合路径。比方说我们看阿里的村淘委为代表的,是从线上往线下打,一种像供销,像原来的万村千乡,像商务部今年在蚌埠开会,它是从线上到线上,还有一些电商的平台到了一个地方,它采取的是一种加农的融入的方式,我外来平台和本地的原来线下的主体携手,共同在当地做线上线下的结合。其实是三大类不同结合的路径,不是only way了,是many ways,各种不同的路径。
上行和下行并不同步。农产品上行滞后成了现在农村电商发展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我想今天在济南,我们这个会也是重点讨论的这样一个问题,农产品上行,这是重中之重的一件事情。
另外,如果说我们考虑上行,我们经常会说,各县各乡,你的产业依托、主打产业是不一样的,因此围绕着这样一个产业,它所需要的服务体系的样式也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招商引资,引一些服务体系中的一些要素进来,但是进来你引来的,它是不是水土不服?这还是个问题。真正好的服务体系,是和你当地的产业结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有力的支撑。
再一个,现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展现越来越多自己的特点。我们存在着不同的电子商务,我们有不同的商业模式,这些不同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对各地的原来的产业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这些影响,可能是下一步我们越来越多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农村电商这样一个服务体系的构建,我们看到了,重复建设是非常严重的。外来的平台,张家来了,自己建自己的三级服务体系;李家来了,又要建自己独立的服务体系;阿里村淘的体系不能开放给京东用吗?就像一个航空公司,是不是国航、中航、山航、南航,到一个地方建自己的机场?这个社会资源的浪费太大了。所以我们非常期待着一个地方一套开放接入、一网多用、资源共享这样的农村电商的“机场”尽快出现。这是我们说,今天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破解要解决的问题。你说好,就算是这些企业行为,人家有钱,任性,人家要这么办,但是你这些企业平台到这些地方,你是不是要求地方政府给你配全资源?所以我们讲,这是宏观来看,真的是希望尽快建成这样的“机场模式”。
农村电场市场,我们看到现在有这样几个趋势:第一个,电商正在快速进入成年期。“十二五”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最快的5年,从“十二五”之初,网上零售占3.2%,快速推进到12.9%,可能新数据到“十二五”末的时候30.1万亿来算,网上零售是3.88万亿来算,占比是12.9%。可能后来商务部门调整了数,那也是10%以上。“十三五”是什么情况?“十三五”发展电商,注定要继续快速增长。意味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都会迎来自己的成年期。成年期的电子商务,跟婴儿期的电子商务是不一样的。农村电商一样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前面讲到,农村市场它的快速覆盖,会马上让农村电商市场的竞争面临一个空前的局面。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有一定的上层建筑,建筑其上的政策体系、监管体系,都会因变而变。
第二个趋势,县域自生态与平台自生态角力。什么叫县域自生态?是农村电商的发展,以原来的县已经有的这样的市场生态为主,它来融入,在这个融入中,会带来变化,会促进转型。什么叫做平台自生态?平台到你这个县里面,根本不管你这个县是什么样的市场生态,以我平台为主,攻城略地,采取一种挤压的方式,采取一种强力颠覆的方式。两种不同的农村电商,我们讲,从“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按照我后面说国家的要求,五大发展理念,协调发展这样的要求,我们希望“十三五”的发展,农村电商是能够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的博弈,会进入到一个开放、融入、共享的这样一个农村电商的市场盛况。
当然这个过程中,“十三五”是农产品上行,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关注和资源投入。而且跨平台、微平台、分享经济将在农村电商发展中会越来越让我们、去吸引我们的目光。电子商务也会更多的作用在供给侧,推动存量的转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趋势。
最后,农村电商的发展,跟我们国家“十三五”期间所有工作一样,都应该用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来指导。
创新发展要求我们更多的推动农村电商领域里面的新技术、新业务、新理念、新规制。让更多的东西进来,前一段时间,跟国家工商总局做培训,讲到微商,我们能不能说因为微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这里面有网上传销,是不是由于微商的存在我们就把它关了?肯定不行,必须用拥抱创新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说,建议在创新发展中,第一,不能够因噎废食;第二,要积极的去因势利导,划清一些必要的政策界限,该管的管起来,该放的放开;第三,在这个过程中,要创新治理,一个净化的市场、健康的市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所有的主体在这个里面都有责任。
创新发展之后,刚才也说到,“十三五”期间的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协调发展中,城乡的协调、区域间的协调,刚才秘书长在致词的时候我注意到,他提到一件事,说是逆差有扩大的趋势,电子商务的逆差是说一个地方网上的采购超过网上的销售,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大家关注好几年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县域电商的引爆,如果说最后的结果是扩大了这种逆差,而不是缩小,显然是不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的,可能也有违电子商务发展的初衷。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在我们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协调发展会得到更多关注,这种协调发展,也包括我们讲线上线下的协调,上行和下行的协调,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绿色发展,我们看到一些平台现在在讲,提出来的概念叫做“绿色物流”,我讲绿色物流是很重要的,但是恐怕不仅限于绿色物流,能不能够在这个产业链的最前端就来想办法。我们讲,像前些年,电子商务占比还很小,我们觉得它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太严重的时候,我们网购可能大家把包装都顺手扔了,你想想看,很快我们的网上零售这一块占涉零总额,就要迈向占比15%、20%这样大的比重,它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的负面效应,就不能够再掉以轻心了。现在真的到了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强调这样一个绿色电商的概念,它包括电商的整个链条,而不仅仅是物流。解决这样一个大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为之努力,政策处政策,平台怎么样、服务商怎么样、消费怎么办,而在这个过程中,现在在起步之初的农村电商,就一直形成习惯的农村电商应该更标准。及早的布局,来解决农村电商的问题。
第四,开放发展。包括对外的开放和对内的开放,跨境电商当然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前面讲了,农村电商市场的格局、竞争的态势,作为我们在座的这些山东各地的政府领导,面对这样一个市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发声?怎么样去做政策调控和行政监管?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前一段时间,山西6.18的一个党政联合下文,在6.18这个时间段,定了业绩指标,分指标到乡镇、到部门,然后是列入年终考核,显然这弄得是满城风雨。我们要看到的,这是一个竞争的市场,政府要当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最后,共享发展,电商扶贫在工商发展中是重中之重,今天时间关系,咱不展开讲整个事情。
最后我们看,商务部对于农村电商近期提出了这个九字方针,叫做“补短板、重上行、促竞争”。政府从自己的角度,当然在农村的电商发展中要去补这个短板,瞄准农村电商的深层痛点这个短板发力,更多的做市场主体不愿意做的那些事情。尤其是在贫困县、贫困村,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这是补短板。重上行,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会议主题上的农产品上行、农村产品上行。促竞争,其实真的是点到了农村电商今天最新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这是商务部对农村电商提的九字方针,我也不敢冒昧,我也补充这么九个字,一个叫做“顺天时”,农村电商是大趋势,必须顺应天时。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个大趋势,必须顺应天时。第二,“接地气”,农村电商不一样,它的特殊场景、特殊主体,注定这个领域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不要拿着过去的成功经验,那种模板机械的套用在农村电商的场景里。不接地气要吃苦头的。第三,“服水土”,特别是考虑我们农产品上行,这么多的、千差万别的产业,这些产业所要求的服务体系是不一样的。
所以今天冒昧,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农村电商的一些看法。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谢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林振华
受台风“尼伯特”残余环流与冷空气影响,江南东部、华南东部等地仍有雨;明天开始,长江中下游将再迎强降雨,目前长江沿线多条江河超警戒水位,当地需加强防范持续较强降雨天气的灾情叠加效应。[详细]
这些城市今年第一季房价平均上涨4.5%,榜单中共4个大陆城市名列前10名,广州房价涨幅也以15.3%名列第13名,超越英国伦敦。综合统计,这些城市今年第一季房价平均上涨4.5%,榜单里面共4个中国大陆城市名列前10名,广州房价涨幅也以15.3%名列第13名,超越英国伦敦。[详细]
来自加纳的3岁男孩Ethan Suglo天生患有脐疝,他的部分身体组织长在腹部之外。医生David说道:“Ethan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快乐男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烦扰到他,他经历颇多,但依旧勇敢。[详细]
叶恩华说:“在人类近代历史上,这种合力效应只出现过两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大英帝国和二战后的美国商业帝国。叶恩华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收购西方公司,它们未来如何管理好这些西方公司,将是一个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的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