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进进出出,人流出出进进,市场“吞吐”的蔬菜是否如车来人往般叫人“顺心”呢?
随机抽检刚入市的新鲜果蔬 记者 马立瑜 摄
“农残检过关了,俺们放心了!”
同市场上的商户一样,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凌晨也跟着早早上班,随机抽检刚入市的新鲜蔬菜。
这里采一片菜叶,那里取一块儿果肉……只见工作人员将选取的待检样本放进特质容器里,并随时记到“检测样品抽样登记台账”上。
随机抽检时,商户邢正强第一个被抽中,在市场2号摊位卖菜多年的他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这是好事儿!”邢正强看上去很轻松,“提前测一测蔬菜有没有农药残留,不仅对俺们商户是一种保护,对采购商和食用者也负责任。咱可不能干‘卖毒菜,挣黑钱’的事儿!”
现在商户习惯了抽检,可刚实行蔬菜农残抽检时,许多商户或多或少有些抵触心理。
“那时候俺觉得麻烦,抽检啥呀,耽误做生意。”
“我就是害怕菜有问题,一旦有问题,这个菜可就白瞎了。”
“白瞎了还不算,还得没收,一年内不准在这儿卖菜呢!”……
商户们谈起那段“担惊受怕”的经历,现在想想就感觉好笑。“当时就没想到这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儿,一旦摊上人命官司,一辈子都还不起呀!”邢正强咧着嘴笑了起来。
货车一辆接着一辆的进入市场,蔬菜也一筐连着一筐被抽检,很快“检测样品抽样登记台账”上就被各种菜名儿填满了。
这次,商户宋兆民没在抽检范围之内。
“一般一个周,我们这些商户都会被抽到,谁也逃不掉!”宋兆民对此同邢正强一样平静。
清晨5:30,天色渐亮,市场的公示栏上贴出了今天的检测结果。
“还好,俺的蔬菜没事儿!”
“现在进货都睁大了眼睛,谁还敢在蔬菜上出问题。”
“就是,我们老百姓也敢敞开嘴吃了。”一大早来买菜的赵洪磊也插了一句……
你一言我一语,公示栏前热闹的场景立刻引来了更多的人。
据了解,该市场检测人员采用的是“农残快检”办法,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将附着在蔬菜表面的农药残留检测出来。凡在农残检测报告上显示抑制率超过50%的,就表明蔬菜有问题。
“按规定,一旦查到‘问题蔬菜’,我们会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扣、封存、销毁,该经营商户也将单独登记入档,作为我们的重点抽查对象。”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市场管理所副所长韩高山介绍说。
凡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过程中,出现一次不合格情况的,该商户将一年内不得入市经营;再次出现不合格情况,三年内不得入市;第三次出现不合格情况,终生禁入。
截至8月末,今年市场共检测蔬菜4944批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一票通’填了,责任都清楚啦!”
“10斤黄瓜,12斤大白菜,5斤西兰花……”宋兆民嘴里念叨着菜单,儿子宋永星和媳妇在一旁利索地称重、打包,将刚进的新鲜蔬菜一袋一袋又装进菜筐里。
“这是昨晚永源家常菜馆的订单。”宋兆民一边说,一边往“食品进销货一票通”上写着。
别看这张小小的凭证,包含的内容可不少:购货者名称及地址,供货者名称及地址,所购商品名称、数量、金额、生产日期、票据编号等一一俱全。
“有了这个单子,一旦抽检的蔬菜有问题,我们能立马儿追回,避免出现蔬菜中毒事件;商户也可层层查找货物来源,最终找到田间地头上去。”韩高山说。
原来,为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即墨市正推行“进销货一票通”制度,引导商户建立《进销货登记台账》,这样既能明确商品产地,又能知道商品最终去处,而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是即墨市首家试点市场。
“以前蔬菜出了问题,要不就是买菜人找不到卖主,要不就是卖主找不到蔬菜种植户,最后谁担责任就很难界定。”商户张峰说,“现在好了,有了农产品检测和‘一票通’,就为卖家和消费者上了一道保险。”
单子填完了,配好的菜也送上了货车,宋兆民照着刚填完的“一票通”又“啪啪”按了一遍计算器。
“钱算对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写对了,这就责任清楚啦!”他一边拍打着身上的尘土,一边嘴里念叨着,望向慢慢开出去的货车,眼睛渐渐眯成了一道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梁胜楠